蘇佳燕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芻議舞蹈《海上民謠》中意境美的營造
蘇佳燕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舞蹈《海上民謠》將一位手舉船槳的閩南婦女及其手持油燈的女兒的形象塑造的淋漓盡致,其舞姿將閩南漁民艱辛的生活展現得繪聲繪色,充分體現出閩南人堅韌隱忍、吃苦耐勞、胸襟寬廣等精神。本文從造型構圖、動作語匯、背景音樂等方面對該作品意境美的營造進行剖析,旨在求索舞蹈意境的創造,以期能為我國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海上民謠》;意境美;營造
第十屆桃李杯舞蹈大賽上,廈門藝術學校的原創舞蹈《海上民謠》榮獲群舞組二等獎。這是一個立足于閩南地方特色,由著名舞蹈編導趙小剛編創的作品。作品靈感來自于某天晚上,趙小剛在廈門的海邊看到了海上指引方向的燈塔。于是,他塑造出了手舉船槳的中年“惠安女”充滿力度和韌性的肢體語言形象,演繹著閩南婦女的勤勞與善良,和另外一個手持油燈的女兒兩個形象,手中的油燈就如海峽間那座明亮的燈塔,不停地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方向。同時,配上在海峽兩岸引起共鳴的《望春風》旋律,寓意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情感代代相傳,并且突出表現閩南人吃苦耐勞、堅韌隱忍的精神,以及像海一樣博大的胸懷。下面筆者將從造型構圖、動作語匯、背景音樂等三個方面闡述該作品意境美的營造。
形狀,也是構成意境的手段之一。舞蹈是在運動中創造形象的。既然是運動就會有運動的方向和軌跡,這就是舞蹈的線條。各種線條圖形所引起的情感反應是不同的,但卻和某些情緒相對應。舞蹈《海上民謠》的第一段,群舞高低起伏的造型,營造出大海的意境美,與之對比的是,拿槳的中年婦女,一個人默默地劃槳,為生活奔波著。該作品一反過去以群舞貫穿全舞的形式,塑造兩位領舞的形象,表現手法上注重寫意,同時重視外在形式的創造,動作整齊劃一,群舞以一橫排的造型變化隊形,配上腳下細膩的步法,給人以穩定、安靜的意境美,展現惠安女迫切盼望丈夫歸的一面。舞蹈的第二部分,群舞一斜排的造型給人以不安穩的感覺,但動勢卻很強,展現其望歸、等待的期盼之意。在作品的第三部分,群舞以一橫排的造型焦慮地等待著郎君的歸來,視覺沖擊撲面而來。最后大舞段“滿天星”的構圖鋪滿整個舞臺,更是塑造出“惠安女”剛烈勇敢、堅韌隱忍的意境美。不僅如此,道具的運用也對造型構圖起著一定的營造作用。飄逸、輕柔的絲巾與堅硬的船槳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方面營造閩南“惠安女“的柔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閩南“惠安女”堅強勇敢的形象。
女子群舞《海上民謠》在趙小剛編導地改編和重塑下,以其獨特的民族體態和風格特征,為大賽評委和觀眾展現了閩南民間舞蹈的魅力。該作品為閩南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展現提供了平臺和途徑,讓本民族之外的觀眾感受并體驗到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在舞蹈語匯上,編導根據“惠安女”的舞蹈形象的塑造需要,將漢族民間舞蹈語匯與閩南民間舞蹈語匯融為一體,巧妙地將閩南民間舞蹈的橫擺動律演變成手的橫擺動律等,無論是舞蹈中第一段柔美、勤勞的“惠安女”主題動機,還是與之相對比的在舞蹈第二部分中堅韌隱忍、吃苦耐苦的主題,都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表現出惠安女的堅韌與勤勞。在舞蹈的第三部分,其大舞段部分大量運用拍胸舞的動作語匯、夸張化的橫擺動律,營造出力量型的意境美,表現出閩南“惠安女”像男性一樣堅韌,用自己的生命堅守、愛護著自己的家庭。與之反襯的是手持油燈的女兒,懷春少女希望油燈指引她前進的道路,讓她找到自己中意的如意郎君,將整支舞蹈推向高潮。
音樂,同樣是創造意境美的形式之一,舞蹈動作是一種節奏上的動作,所以舞蹈音樂的旋律、節奏、風格對舞蹈意境的構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舞蹈《海上民謠》的背景音樂是《望春風》,這是一首引起海峽兩岸共鳴的閩南經典歌曲,使用傳統五聲音階結合而成的特殊獨有優美旋律,唱出閩南女子對愛情勇敢追求、堅持不懈的心。在音樂運用方面,趙小剛編導在舞蹈的前半部分采用較慢的旋律,營造一種柔美的意境。在舞蹈尾聲的部分加入人聲演唱的片段,這一環節中編導并沒有照本宣科的采用原來的歌詞,而是選用其中四句歌詞加以改編成“獨夜無伴守燈下,海風對面吹。十七八未出嫁,青春都未悔。”,并重復出現主題旋律。改編后的歌詞,更加營造出閩南“惠安女”忍辱負重、堅韌頑強、剛烈勇敢、勤勞善良的舞蹈形象的意境美。閩南特色的舞蹈主題配上具有地域特色的閩南音樂,兩者相得益彰,既烘托悲傷的情景又有反襯出一種無悔的勇敢,以及一種迫切盼歸的守望。
《海上民謠》在作品在立意上脫穎而出,它沒有淹沒在復雜的動作語言、寡情的技巧展示、俗套的情節設置和雷同的風情展示中,而是在短暫的幾分鐘內運用多種手段,營造出視覺沖擊的“整齊”的意境美,同時巧妙地運用閩南民間的動作語匯為我們講訴了一位手持船槳的閩南“惠安女”為家庭堅守著的“堅韌”的意境美,以及一位手持油燈的惠安少女懷春的“憧憬”的意境美,藝術地體現了閩南人現實的人文關懷和家園情懷,突出刻畫將閩南女人的堅強、隱忍、吃苦耐勞等精神,以及像海一樣博大的胸懷。用直指人心的情感獲得了觀眾的內心共鳴,塑造一個富有特色并積極向上的地方形象,是一個城市經濟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舞蹈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多樣決定了它比任何其它藝術更能從不同層面塑造獨具個性的地方形象,該作品在造型構圖、動作語匯等方式上塑造了舞蹈的“意境美”以刻畫閩南“惠安女”的形象,這也是這個作品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1]王嵐.舞蹈作品中意境美的體現[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9).
[2]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62.
[3]劉聲超.論舞蹈意境美的營造[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14(01).
[4]黃明珠.中國舞蹈藝術鑒賞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107-110.
[5]黃際影.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創作座談會紀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13(02).
[6]吳紅葉.論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的地方形象塑造[J].長沙大學學報 2014(06).
J7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