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苗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解讀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意義
李新苗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音樂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過程中,音樂課程的教育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它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緩解學習壓力還能夠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音樂藝術;審美;文化特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國音樂事業有了飛速的發展,而音樂的藝術特征主要就是通過創造音樂,來表達創造者自身的內心變化和思想變化,讓聽者能夠深刻地體會出創作者當時的內心變化,理解創作者所表達出的情感。而在高校中主要是提升音樂藝術的教育,培養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標準,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同時在高等院校中設立音樂課程,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這對于學生日后的進步和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還能夠促進我國音樂事業和教育事業的雙發展。
在我國高等院校的音樂藝術培養過程中,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情感,音樂藝術的審美標準對于情感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讓學生在進行音樂藝術審美培養之前進行充分的情感培養,才能夠讓學生在以后的培養過程中,情感變得更加敏感,從而提升高等院校學生的審美水平。在我國古代最開始要求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和培養時,提倡“六藝”,認為了解音樂的具體作用,能夠幫助人們陶冶情操,教化人們;而在西方國家進行音樂藝術特征培養前,必須要進行情感的培養,西方學者和音樂先哲們都認為音樂是一種能夠深入到人們心中,促進人們提升品德的非常重要的情感,所以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時,首先就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豐富自身的情感,又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聯想能力,從而達到提升音樂藝術審美特征的作用。
在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道路中,音樂因為具有獨特的造型和特殊的表達方式,使得音樂的內容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這就給音樂蒙上了一層非常神秘的面紗,讓人們對于音樂的具體內容和藝術審美特征都不能很好的掌握,不管是在很久以前還是在現在,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創造出的音樂都是為了滿足最廣大人們的基本需求,比如說現在很流行的音樂,不管是喊麥、還是抒情歌曲都是為了滿足不同人們、不同心情的不同需求,所以,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都必須要在感性的角度,結合自身的情感,提升學生音樂藝術審美特征。
在我國社會中,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人類文字的進步和發展,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小篆、宋體等等,直到現在的文字,中間經歷了許多的變化。音樂也是這樣,在經歷任何一個過程中,都需要不斷滿足人們情感的需求,這樣才能夠使人們的思想和思維能力時刻在進步,最后能夠形成獨立的意識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人類的感性思維也正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促進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
在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歷程中,從最開始藝術的產生,到人們進入人類社會,音樂藝術無時無刻不在陪伴著人們的生活,感受著人類社會藝術的變化,對于我國的社會、政治和人們的道德思想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和音樂藝術也對于我國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等都產生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所以人們在了解音樂審美特征的過程中,必須要深刻了解藝術的本質特征,只有這樣,才能夠將音樂藝術的內在理性特征充分地發揮出來,提升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標準,從而達到音樂藝術審美教育的目的。
從音樂藝術審美特征培養的角度來看,音樂藝術的感性特征與理性特征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統一的,二者之間缺一不可。在我國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人們都認為音樂是感性的,是一種通過人類的聽覺滿足人們自身的情感需求,通過音樂的方式表達出自身的情感和理性思維,這樣才能夠讓聽者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發現、去思考、去感悟,這樣才能夠幫助人們用感性的思維去感受理性,用理性增加感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感性思維與理性思想良好的結合在一起,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性思維,還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思維和靈感,幫助人們能夠更好的創新,將人們的生活變得充滿激情,更加美好。在人們尋找藝術和追尋藝術的道路中,需要通過感性的思維去尋找靈感,并且通過理性的思維完成創新創作,所以在人們的創新和生活中,都需要不斷地擺脫現狀,用一種創新的姿態去創造人們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音樂藝術審美的培養上,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將這兩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對于藝術審美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近些年來,音樂藝術的特征已經不只單單表現在聽覺方面,而且還表現在了思想和哲學方面,這在根本上就已經違背了音樂的最初特征和藝術特征,所以,在現在音樂藝術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單單的聽覺感受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情感需求,還需要加入一定的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這樣才能夠充分地滿足人類情感對于音樂的需求,讓人們通過耳朵和心靈共同去發現音樂的內在審美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音樂藝術思想、種類和理論日益繁多,在二十世紀末和后現代的音樂作品中,人們不難發現,現代音樂的理論已經逐步拓寬了音樂的思想和思維能力,豐富了音樂的素材,越來越多、日新月異的音樂靈感給更多的作曲家和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而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滿足人們感性思維對于音樂的要求,而不是通過理性思維去尋找。如果音樂藝術就是為讓人們獲得思想、哲學和心理學等,那么音樂的藝術特征就會完全喪失,更不用去談及音樂藝術的審美問題,所以從未來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發展來看,更加需要引導人們用一個感性的思維去享受音樂,而不是去獲取一些思想,這樣才能夠理解音樂藝術創作的初衷。
綜上所述,在高校音樂藝術審美特征的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讓學生能夠抱著一種欣賞享受的心態去了解音樂,而不是想要通過音樂去獲取什么,但是也不要完全沉浸在感性思維中,喪失理性思維,必須要將二者相互結合,共同發展,促進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
[1]陳兆金.藝術鑒賞學導論[M].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2014.
[2]沖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朱光潛.美學書簡[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