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華
(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中心小學校,江蘇 昆山 215324)
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初探
楊榮華
(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中心小學校,江蘇 昆山 215324)
音樂可以說是撫慰心靈的良藥,是提升一個人性情的工具。現代化教育要更注重小學生德育的發展,音樂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其對于青少年階段的小學生性格的形成、德育的培養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闡述了現代化教育新課標下對小學音樂教學的新要求,并對如何提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的教學效果提出來自己的見解。
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
小學生的智力正處于發展階段,而且對一切未知的東西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若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會一直持續對這件事的熱愛,因此要在小學階段極大程度地培養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潛能。根據現階段教育的要求,大概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通過眼睛我們可看到美的景色,而我想說音樂是通向美的一條路,而合唱又是通向美的一條捷徑。我們可以采用參與性、情感性、愉悅性等對音樂進行欣賞,讓內心能夠真正的體會到音樂給學生帶來的美感,陶醉于其中,讓音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悄悄地注入我們的身體,提升我們對美的理解、對美的感悟。
就如在合唱《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在優雅的旋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們播放桂林山水的幻燈片,一葉小船蕩漾在青山綠水間等,讓學生們各自挖掘自己內心中的美好感受。
合唱不僅是美育教學一片新的天地,還是提高欣賞音樂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訓練音樂的一種好方法。之所以說合唱是美育教學的一片新天地,是因為合唱采用多人參與的這種方式對學生教育來說不僅能讓學生放松的演唱,在音樂自由的翱翔,體會音樂帶來的美妙,改變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能開發出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合唱能提高鑒賞音樂的能力是因為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好多人站在一起唱,在合唱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品味所要合唱的曲目,對音調、節奏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而對于合唱是訓練音樂的一種好方法這種說法,其實是因為在長時間的合唱訓練過程當中,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習慣,提高學生的音色和對音樂的愛好,所以合唱是一種相當不錯的訓練方法。
一個人的合唱能力的高低,不僅體現出自身音樂素質的高低,更體現出了一個人團隊合作能力的高低。但就當前形勢來看,我國小學階段缺少這種具有個性與共性的合唱活動,從而不能完美地體現合唱教學帶來的優勢。而合唱在音樂課程中被要求能夠使學生學會合作并能夠在合唱中有效地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積極性,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能夠積極向上,在合作中不失自我的個性還能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例如在合唱《歌聲與微笑》歌曲的時候,負責不同聲部的學生要求節奏和諧,聲調高低和諧,這就需要每一個參與合唱的學生在平時學習練習中更多的相互配合,相互取長補短。
合唱教學是在教學常規下進行的,因此合唱教學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教學常規的確定。在合唱前要對學生的音色等進行分析并對所要合唱的音樂進行合適的分配,不能參雜個人因素而存在不公平的分配,讓合唱達到最好效果,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為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根據實際情況中男女人數確定了有效的教學常規。
合唱教學對學生在音樂上的辨識度極高,即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等,同時教學者還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角色,并據此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通過對比合唱與單唱的區別,體會合唱帶來的立體感、美感和音樂所創造出的意境,深切感受自己在合唱中的作用,讓學生自己能從合唱感受到音樂的力量及自己的天賦。依照循序漸進這一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鍛煉學生的合唱能力提高素養,從而進行有效教學。
合唱是通過組織一大部分人,根據不同人的特點進行任務分配,需要每個人都有責任感,能夠擔當得起所分配給自己的任務。雖然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為了能使合唱效果發揮到極致,必須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通過合唱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和綜合素養。
合唱就如同對創作的作品進行深化,在訓練過程中,分別調動情感、聲音、聽力及理解,不僅可以深化作品,還能提高學生從多方位欣賞作品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所學技能再加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充分調動自己的真實情感,就如同賦予了作品生命,能將音樂的情和意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完美地完成了合唱的要求。
本人在進行《紅蜻蜓》這首二聲部合唱曲合唱時,先多次重復播放給學生不同版本演唱的效果,再選擇最優秀的、最適合自己的取長學習和改進,統一學生對該歌曲內涵的理解,從而統一了學生合唱時所流露的情感、合唱節奏與力度,最后影響到合唱效果。
合唱教學是以抽象化的藝術形式來對學生們的審美觀進行感染,可以調動激發學生的創作想象力,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卓越的效果。讓學生多欣賞、練習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經典合唱曲,對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在進行《我們把祖國愛在心窩里》合唱教學時,教師需要留心觀察學生們的眼睛和反應,該歌曲激進豐滿的伴奏可瞬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合唱不僅是小學教育的基礎也是人鑒賞音樂的渠道之一,看似只是簡單地在人群中唱,實則每個人在合唱中扮演著不同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通過合唱不僅能鍛煉學生辨別能力、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培養責任感與團隊協作能力,還能在合唱中通過自己的真實情感來極大限度地展示音樂的感染力。
教師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應把教學重點放在教學實踐和細節安排上,通過“聽賞—合作練習—聽賞”這樣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循環來進行二聲部甚至更多聲部的合唱訓練,培養并豐富學生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提升學生自身情操,最終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學目的。
參看文獻
[1]劉春娥.淺談質量評價體系在小學音樂課堂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5(08).
G623.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