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虹
(浙江省平湖中學,浙江 嘉興 314200)
新課改背景下課外素材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運用
——以《長恨歌》一課為例
朱海虹
(浙江省平湖中學,浙江 嘉興 314200)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中,以書本內容為基礎,結合課外音樂素材進行教學,往往能夠賦予原本比較枯燥的書本知識新的生命。高中學段學生認識體系的不斷更新和進步,使課外素材的引入變得尤為重要。新體系下的高中音樂課程,應在不斷探索,不斷更新的過程中優化、進步。以新穎生動的課堂內容,充分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音樂鑒賞;中國古代歌曲;課外素材
音樂課進入高中學段后,學生對于音樂的認識需從“欣賞”上升到“鑒賞”的層面。學會挖掘音樂的本質,善于利用音樂要素剖析音樂本體,這是高中階段的音樂課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高中生對于藝術的認知,美的理解早已有自己的認識體系。照本宣科地將書本知識灌輸給學生,其實是枯燥乏味的,甚至學生不一定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我認為靈活借助課本以外的音樂素材,巧妙運用于音樂鑒賞課的教學,可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以筆者所任教的《長恨歌》一課為例。《長恨歌》是根據某天筆者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則新聞而引申出的一節課。故事原委大致是這樣的:平湖一個叫做顧盼的女子為了圓她已病重的爺爺王之煬一個牽掛已久的心愿,而向廣大網友尋求幫助。她在網絡上發布了一條微博,文后還附著一條長達8分多鐘的視頻——《外公的心愿》,而這條微博引發了社會的轟動,從而引發之后一系列以詩詞吟誦為載體的感人故事。由于這個故事里所涉及的古曲與《音樂鑒賞》中第十四單元《文人情致》,第二十五節《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課的內容相契合,于是,我將《長恨歌》一歌取代了書本中原有的課例,重新整編。當這堂課正式搬上課堂后,筆者看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上完這節課后筆者依舊久久無法平靜。回過頭總結這一堂課,筆者認為收獲是頗豐的。藝術課程的開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我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中也提到人文底蘊對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學校要培養的,是全面且有個性的當代學生。其實,由于藝術課程自身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塑造人文情懷。因此,在藝術課程中加入情感教學是契合的。
從王之煬先生這個暖人的故事里,我們能感受到,其實我們生活的社會,并不冷漠。我們的身邊時常上演著溫情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催化著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愿意更溫柔地去對待世界,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這個故事里,我們又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那些古老的,悠遠的音樂瑰寶,不會被歷史塵封,而依舊會閃爍璀璨的光華。
基于現有的高中學段的音樂教材,如《音樂鑒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實都可以結合課外素材。《音樂鑒賞》中的十八個單元三十四節的內容,分別涵蓋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不同地區的音樂文化,領域覆蓋了聲樂、器樂、舞蹈、戲劇等方面。然而這些內容中基于的音樂素材,其實教師可以自主選擇和替代。教師大可以甄選一些更生動,能夠直接催化學生內心的教學素材。例如將情感教學,潛移默化地植入課堂教學中,達成學生內心的認同感。
這樣的授課方式其實對教師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和鍛煉。身為音樂教師,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要保持對于素材收集的敏銳。善于收集自己接觸到的音樂作品、真實故事,經過自己的加工整理,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里。借助這些內容,為音樂課堂教學起到助推的作用。于筆者來說,也十分享受這樣精心備課的過程,一節準備充足,素材選取能夠與學生達成共鳴的課,往往都會達到比預期更高的課堂效果。在這樣一個和諧的氛圍里,無論是對學生,還是教師自身,都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因此,肯定課外素材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并且巧妙運用優質素材于課堂,教學的效果必事半功倍。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自重歸宿。因此每一節課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都是非常明確和具體的。在課外素材的選取中,素材內容要與每一節課的課程目標相契合。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保證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教學目標開展的。
不與教學目標契合的教學素材,雖然內容上或許十分新穎,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這樣的教學素材卻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甚至會使教學變得混亂,教學目標離題。
選取課外教學素材,務必要從教學對象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高中生對于音樂的鑒賞已有了自己的一套認識體系,他們能夠根據音樂素材,通過聆聽、感受、對比等方法去理解音樂。因此,我們所選取的課外素材,一定要符合他們認知水平。
另外,選擇具有積極引導作用的素材,也是尤為重要的。教師要有挑選地引用教學素材,保證素材與課程內容的良好結合。
課外素材的選取并不是隨意的,要想形成一節高效并富有意義的音樂課。素材的精品化尤為重要。我們身邊有著不計其數的信息平臺,可以說,面對海量的教學資源,我們選取的工作量還是龐大的。在保證素材精品化的基礎上,讓素材更具特色,也會使我們的教學風格更加新穎,獨特。
高中的學生課業很重,學習壓力很下,他們對待音樂課,其實就像一周內僅有的可以放松身心的機會。因此,筆者也努力想為同學們提供一些真正能夠與心靈產生碰撞的課堂內容。借助王之煬與《長恨歌》的故事,這一節音樂課所達到的目標,是可喜的。
[1]崔莉莉.生本教育與新課標下的高中音樂鑒賞課[J].現代教育論叢,2010:84-86.
G632
A
朱海虹(1991.8—),女,浙江省嘉興市人,浙江省平湖中學,二級教師,2010級文學學士,研究方向:高中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