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麗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淺析國內流行音樂發展的特點及影響
楊莉麗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流行音樂在中國的發展,為我國的傳統音樂理念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并逐步形成了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流行音樂形態,在與世界音樂接軌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主流的音樂。同時,國內流行音樂的發展逐漸對社會大眾的音樂理念與習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國內的流行音樂形態進一步豐富,影響的范圍也更加廣泛。本文簡要闡述了國內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以及發展特點與帶來的影響。
國內流行音樂;發展特點;影響;探索
國內流行音樂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紀的前20年左右,民國的建立使得音樂得以作為一門基礎課程,這一舉措使得音樂逐漸被更多的人了解。五四運動之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好萊塢電影以及爵士樂等西方文化逐漸涌入我國,并被當時的先進青年所接受。大體來講,我國最早的流行音樂多以歌曲為主,黎錦暉先生等人對國內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壯大有著重要的影響。
流行音樂能夠在中國迅速發展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流行音樂本身具有強大的魅力,旋律十分優美。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人的心跳平均為每分鐘75次,而流行音樂的節奏大多為每分鐘80拍,流行音樂與心率之間比較接近,能夠產生共振,進而提高人體心臟的收縮能力,促進血液循環。可以說,流行音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消除疲勞。同時,流行音樂的節奏感比較鮮明,能夠刺激大腦皮層,使聽者從繁忙的生活節奏中脫離出來,逐漸放松自己,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流行音樂具有強烈的自身魅力,為其在我國的發展與影響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隨著流行音樂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和滲透,其自身也在不斷完善和多樣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國內流行音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即不同時代大眾需要什么樣的音樂,就可能出現什么形態的流行音樂作品。例如,黎錦暉先生在1927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該首歌曲主要表達了男女之間的淳樸愛情,展現了新時代女性突破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在當時獲得了比較廣泛的傳唱度,至此開創了“愛情歌曲”的先河。[1]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國內流行音樂的形態也不斷豐富,上海音樂以及港臺流行音樂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流行音樂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具有比較明確的階段性,這與我國的國情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每個階段的音樂特色與風格都有著明顯的不同,發展重心也有所不同??v觀其發展歷程,前兩個階段的發展重心都在沿海地區,尤其是上海,甚至可將其稱作“上海時期”。[2]在這一時期,我國的流行音樂風格大多比較相似,其風格明快,表達情感明確。第二階段后期,發展重心逐漸轉向香港;第三階段以臺灣為中心;第四階段,我國的流行音樂發展有了明顯的風格變化,出現了新城市的流行歌曲,發展的范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大。但在這一時期,臺灣仍舊保持了一定的領先地位。
國內流行音樂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歌曲風格的不同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變化。例如,第二階段前后轉變的時間是以新中國成立為標志。新中國成立之后,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鮮明特色的作曲家以及歌星,但后繼大部分人都轉移到香港,因此第三階段國內流行音樂的重心出現在了香港。在由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轉移的過程中,客觀規律對其產生的影響更大。這一時期,臺灣的流行歌曲事業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并逐漸取代了香港的中心地位。[3]文革結束之后,中國大陸的流行歌曲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與港臺相比有一定的不同。除此之外,國內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娛樂行業以及電影藝術的發展也密不可分。
流行音樂在我國的發展對社會發展與大眾生活等多個方面都帶來了比較明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不同時代滿足了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作為重要的上層建筑,音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在不同時期,流行音樂為社會大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例如,在抗戰時期,一大批優秀進步的歌曲被創作出來并得到廣泛傳唱,包括《到敵人后方去》、《鐵蹄下的少女》等積極向上的歌曲。[4]這些歌曲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當時的社會大眾,促使其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更加努力奮斗。二是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增長,流行音樂的形態逐漸豐富多樣,商業性特質也逐步顯現。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的流行音樂進入了全盛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內地的流行音樂。改革開放之后,社會大眾的物質需求逐漸得到了基本滿足,對精神層次的需求更大。因此,我國前幾年的流行音樂節目十分火爆,例如“快樂男聲”、“超級女聲”等。這些節目也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流行音樂創作歌手。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流行音樂具有獨特的美學理念與藝術價值,其在中國的傳播不僅為我國傳統音樂與傳統樂理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并且促使我國的傳統音樂形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梢哉f,國內流行音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促使我國的文化歌劇、人們的音樂思想等都發生了改變,其本身也融入了我國的特色國情與傳統文化,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不同于世界文化的中國流行音樂藝術,為社會生活增添了豐富的內涵。
[1]趙偲宇.淺析我國流行音樂的特點與發展[J].戲劇之家, 2016(14):75.
[2]蘇麗.淺析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J].北方音樂, 2015(05):101-101.
[3]宋堯堯,齊黎麗,戰書博.中國流行音樂演唱風格發展特點研究[J].科技展望,2016(02):20.
[4]符銘倫.中國流行音樂八、九十年代的表現及特點[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01):35-40.
J609.2
A
楊莉麗(1981—),女,河南新鄉人,碩士,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講師,藝術實踐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