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密煥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洛陽 471200)
中職幼師聲樂教學的困境及其突破策略
鄧密煥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洛陽 471200)
高校擴招背景下,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職幼師聲樂教學面臨著一定的困境,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突破策略,提高聲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本文將從中職幼師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困境入手,分析中職幼師聲樂教學困境的突破策略,以供參考。
中職;聲樂教學;困境;分層教學
近年來,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從原來對人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養轉向了以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眾多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師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對聲樂教學模式也進行過不少的探究。但是由于中職幼師專業學生的聲樂基礎較弱,且學習積極性較差,學生對于教材曲目缺乏興趣,對于流行歌曲、兒歌存在偏好,加之教學形式陳舊,導致聲樂教學困難重重。為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通過多種方法突破中職幼師聲樂教學的困境,提高聲樂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
當前中職幼師聲樂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困境,比如學生聲樂基礎較弱,且學習積極性較差;學生對于教材曲目缺乏興趣,對于流行歌曲、兒歌存在偏好;教學形式陳舊等,這些問題大大影響了聲樂教學的有效性。
(一)學生聲樂基礎較弱,且學習積極性較差
中職幼師專業的生源基本上都是初中畢業的學生,其中農村學生占多數。大部分學生在來校前沒有受過音樂方面的專業培訓,很多學生甚至聲樂零基礎,從未接觸過聲樂專業知識。在零基礎的情況下,聲樂教學自然難以開展。同時,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聲樂課就是學唱兒歌,沒有必要學習太專業的知識,工作中用不到。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比較差。
(二)學生對于教材曲目缺乏興趣,對于流行歌曲、兒歌存在偏好
中職幼師專業的教材中有很多十分經典的曲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感悟力。但是中職幼師生對教材中的曲目并不感興趣,他們更多的是聽流行歌曲和一些兒歌,這對聲樂教學的順利開展造成了障礙。
(三)教學形式陳舊
當前的中職幼師聲樂教學局限于集體課這一教學模式,教學形式也相對比較陳舊,教學內容也是比較枯燥和沉悶的。即使教師應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是淺嘗輒止,很少注重互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突破教學困境,就必須根據當前的教學實際來探索與之相對應的解決策略。
(一)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幼師專業的課程設置門類眾多,因此聲樂課時設置較少,加之學生人數較多,師資不足,導致聲樂課只能采取集體授課模式。很多幼師生的基礎比較弱,甚至是零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幼師聲樂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教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班里幾十名學生,學生的聲樂基礎、嗓音條件、音色以及音樂感受力均不相同,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可以每6-8人一組,小組內的學生有著相似的問題,或者有著相似的優勢,教師再進行分組上課,解決同一小組內在演唱過程中存在的共同問題,統一傳授歌曲演唱的知識,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學生取長補短,展開競爭。在教學中教師應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選擇與學生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小組學習一段時間后及時調整,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和程度重新調整班組。
聲樂教學原本就是需要共性與個性的,聲樂集體課只能關注到共性,而無法照顧到學生的個性。聲樂小組課則不同,其對學生進行了合理劃分,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課時方面有保障,而且又不像五六十個人集體上聲樂大課那樣無法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兩全其美,大大提高了幼師聲樂教學的有效性。
(二)改進教材,強化學生對于聲樂教材的練習與感受
中職學生更喜歡流行歌曲和兒歌,但是對于聲樂教材中的內容卻缺乏足夠的興趣,很少進行練習和感悟。這與學生有著一定的關系,也與教材有著一定的關聯。為此,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增加一些幼兒園實際的聲樂教學內容,尤其是一些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樂器演奏等,選擇難度適中,能夠體現專業特色,可以作為學生今后從事幼兒教學資料的學習內容,加強學生的練習與感受。
(三)創新教學形式
中職生喜歡新鮮事物,追求新異,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感興趣。如今科技迅速發展,教育領域的課程資源配置和教育技術手段都得到了更新,尤其是多媒體的應用和新媒體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為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播放音像資料,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
1.利用多媒體播放音像資料
比如,在教學某一名歌唱家的著名代表作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該歌唱家演唱這首作品的音像資料,同時也可以加以延伸,引入這名歌唱家的其他作品,或者引入其他演唱者翻唱這首作品的音像資料,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體會其演唱風格。在聲樂技巧訓練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比如,在訓練“共鳴”技能時,首先老師把有關方面的理論和共鳴腔體的生理結構圖通過媒體圖文并茂的顯示出來。然后,利用動畫片的形式將歌唱共鳴運動圖在屏幕上演示。再播放幾列錯誤的和正確的腔體共鳴的歌唱實例。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為充分地理解。
2.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流
互聯網這一平臺在人與人的交流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通過學生的反饋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此制定和改進教學計劃。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智能手機下載一些APP,將自己演唱的歌曲錄制并上傳到微信群或者網絡平臺中進行共享。這樣的形式十分新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
通過教學形式的創新,能夠大大提高學生聲樂學習的興趣和效率,突破當前的教學困境,有利于構建高效課堂。
當前,無論是中小學,還是中職、高職以及高校,都致力于追求有效教學、高效教學。中職幼師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追求有效教學,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突破教學困境,努力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幼師聲樂教學效率的提高。
[1]金美淑.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演唱表現力的若干方法[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06).
[2]田義霞.淺談聲樂教學中綜合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04).
G2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