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暉瓊
(江西省定南二小,江西 定南 341900)
淺談小學音樂審美教學方式
謝暉瓊
(江西省定南二小,江西 定南 341900)
音樂是美妙的,陶冶人的情操,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音樂作為一門學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音樂,要讓學生學好音樂就應該先要讓學生擁有學習音樂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習任何東西的前提,是學習音樂的動力。在音樂課上應當充分表達出音樂存在的魅力,吸引學生注意力,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教學方式也要隨之改變,根據學生的心理程度和審美程度來決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教學內容還應該重視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那么在教學里老師應該如何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呢?
情境教學;存在問題;重要性
(一)感悟音樂,激發真實情感
在小學音樂的教材中,音樂課程都是與每單元的教學目標緊密關聯的,讓學生欣賞完音樂后,應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感悟,激發學生的真實感情。比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一音樂作品的時候,在振奮人心的旋律之中很多同學能夠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威嚴,不容侵犯,從慢到快的音樂旋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振奮之情。受音樂情感的感染,有些學生隨之跟唱,沉浸在國歌的威嚴之中,心中充滿了愛國之情,其他學生看見了也感受到了音樂帶來的魅力,并且跟著隨聲附和。盯著同學們鏗鏘有力的眼神,仔細唱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時老師就對同學說“這首歌是咱們的國歌,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會唱的,它是嚴肅的,可敬的,不容侵犯的,從歌曲中我們能看出先人們為了祖國的美好,付出了多大的精力,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昂首挺胸勇敢的面對才能夠站住地位,所以同學們,現在的你們就要好好學習,心中要有一顆愛國的心,長大后要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通過音樂的魅力和老師的闡述,這時學生們就會對這首歌牢記在心,同時也感悟了不少,提高了音樂教學的質量。
(二)自演自導,激發學生的興趣
音樂本身就帶有一點創造性的性質,所以教學生在音樂上要有創造能力才是主要方向,學生在音樂上有創造潛能,要老師悉心培養,給學生創造一個溫馨的課堂環境,讓他們身心放松,只有在這種放松的狀態下,學生才可以最大潛能地激發自己的創造能力。比如:學習《動物說話》這一音樂的時候,老師就可以舉辦一場游戲,讓學生自己表演,動物說話老師就可以安排學生上臺表演,因為音樂中包括小雞,小鴨,青蛙三種動物,老師就可以叫三名學生上臺模仿這三種動物的叫聲,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課堂的樂趣,然后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對全班同學的叫聲來進行分辨。這樣根據音樂來舉辦游戲,設置情境的溫馨教學,讓學生樂開懷,在最后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模擬雞爸爸,鴨媽媽,青蛙媽媽的叫聲,在這種愉快的氣氛之中,學生能最大潛力地激發創作能力。
(一)傳統觀念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在傳統教學中,語數外是重要的學科,學校也是偏向這三門學科,十分重視,然而對音樂這門學科卻十分的不重視。認為音樂只是表面上的教會學生唱就行了,其他的也無所謂,反正不用考試,不管會不會唱,也不管唱得好不好,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的觀念較為傳統陳舊,忽略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阻礙了學生音樂審美的進步和發展。
(二)教學內容過于乏味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老師無法真正了解音樂塑造人審美觀的重要性,使得在教學中只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唱,學生也會唱累,變得對音樂不感興趣,老師也是同一模樣,沒有創新,學生久而久之就會對音樂產生抗拒。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抽象的一些理論,不讓學生去實踐,不教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使得學生不能全面接觸音樂,阻礙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
(三)老師的教學手段問題
傳統音樂老師的教學中,只是把音樂抄在黑板上,然后一句一句的教會學生唱,沒有音符,學生也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唱,看見音符也完全看不懂。同時在小學音樂的審美教學過程中,老師自己都沒辦法了解音樂審美的重要性,在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手段過于機械和低下,學生沒辦法真正地去參與,這很大程度阻礙了學生對音樂審美的認識。
審美是藝術的特征,在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中,要能全方面地激發小學生對上音樂課的興趣和充分展現音樂存在的魅力,教會學生從審美的角度欣賞音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引導學生自身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音樂作為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的學科,同時也能陶冶情操,必須對音樂課繼續創新改革,從小學音樂抓起,音樂課不能再是機械落后的教學,在教學生音樂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音樂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第一步打好基礎,培養好學生對音樂的認識,那么在以后的音樂課中,學生才會對它充滿熱愛,一步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于靜.小學音樂教學情境的創設[J].散文百家(下), 2016(10).
[2]王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策略探析[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4(07).
[3]張淑芬.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08).
G623.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