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池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綿陽 621709)
淺談中國古典舞中“徒手身韻”與“水袖”的關系
周彥池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綿陽 621709)
目前許多大學舞蹈專業在舞蹈教學中普遍是將《舞蹈基訓》與《中國古典舞身韻》作為兩門課程安排,一般我們都會很片面地認為《舞蹈基訓》是主課,《中國古典舞身韻》為副科。而開設水袖課的院校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許多高校的學生根本不了解水袖方面的知識。少數院校還是有開設水袖課程,很多同學認為水袖只不過是一個道具而已,一心想怎么收好袖子,怎么將袖子甩出去,并不理解在完成這些動作的同時該如何將“徒手”身韻運用到“水袖”當中去。只有將“徒手”身韻運用到“水袖”當中才能將袖舞的“袖韻”發揮到極致。希望本文的出現,能夠糾正各高校學生理解“徒手”身韻與“水袖”之間的關系,使舞蹈專業的學生對此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關系;水袖;中國古典舞;徒手身韻
通過對“徒手”身韻以及古典舞“水袖”的學習了解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將“徒手”身韻更好地融入到古典舞“水袖”當中去。更深入地了解在古典舞中“徒手”身韻在古典舞“水袖”中的有機結合,及“呼吸”和“韻律” 在古典舞“徒手”身韻與古典舞“水袖”中的運用,了解如何將水袖與身體之間的配合發揮到極致。通過對中國古典舞作品的分析,“徒手”身韻與古典舞“水袖”應相輔相成,才能完美結合表現在中國古典舞作品中,更能進一步了解中國古典舞作品中“徒手”身韻和古典舞“水袖” 的密切關系。
中國古典舞“徒手”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吧矸ā睂儆谕獠康募挤ǚ懂狀I域,“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表達,它們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特有的審美意境。換句話說“徒手”身韻即是“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
一個成熟的舞蹈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之所以能讓觀眾感受到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中國古典舞“徒手”身韻體現出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精髓所在?!靶?、神、勁、律”作為“徒手”身韻基本動作要素和核心內容,高度概括了“徒手”身韻的全部內涵,形,即身體外在動作,包含動作姿態及其動作的運動線路。神,即眼神和心意的傳情,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勁,就是力,包含著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剛柔并濟等關系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律。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系,是經過勁與律的和諧統一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的。其規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
說起水袖,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它是演員用來進行舞蹈表演的一種服飾和道具。因此袖既可以通過身體的舞動來帶動,又可以如道具一樣具有可操縱性的特點。
“水袖”經過歷代發展演變,目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我國專業舞蹈學院已把水袖舞作為一個舞種來進行教學和科研。“水袖”有多種技巧,如:出、揚、搓、沖、繞、背、抓等,它抓要準、沖要直、揚袖走弧線。水袖的姿態有數百種,不勝枚舉。如抖袖、揮袖、拋袖、揚袖、甩袖、背袖、搭袖、繞袖、挑袖等等。所以“水袖”在當今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舞蹈訓練系統并且廣泛運用到中國古典舞中。
(一)中國古典舞中“徒手身韻”與 “水袖”的聯系
“水袖”與“身韻”的關系就像上面提到的“基訓”和“身韻”的關系是一樣的,它們中間不能忽略任何一個,如果只是一味地做水袖動作和技巧而沒有加入身韻的話,那么也同樣形成了“殼”與“核”的關系,然而這個水袖也就沒有了生命力,而它只是一個“殼”,只有它們的協調統一,才能將它們的韻味發揮到極致。所以說在中國古典舞中“徒手身韻”與“水袖”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掌握好水袖的各種技法,卻沒有通過身體的韻律表現力去表現水袖那如“行云流水,抑揚頓挫”般的美感,那么水袖僅僅只是一種道具,我們在舞蹈時必須達到身心合一,身袖合一。不但要體現出舞蹈中的韻律美,還要體現兩者之間“力”的表現,達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更好地將二者合而為一。
袖舞之所以能歷代相傳,還是因為它具有較高的審美藝術價值。那輕重緩急、剛柔相濟的韻律,充滿著生命的節律,那富有形式美的線條,是手臂、身肢的延長,是感情的延續,它是優美生動的,流暢的,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是多樣變化、流動的自由美。水袖講究“身與袖合,勁與袖諧“,為體現袖技的基本規律,教學中把身體、情緒、韻律、動勢走向、舞姿造型、方位角度要與水袖吻合在一起,做到身、袖、勁三位一體。
在“徒手”身韻中的用力方法大多數都是“反襯勁”,它的特點表現為: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開必合、欲前先后。“反襯勁”在中國古典舞“徒手”身韻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之美。然而這種在“徒手”身韻中如此重要的“反襯勁”在“水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水袖”中的任何技法和韻律中都用到了這種“反襯勁”。如果沒有將身韻中的這種“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特點運用在其中的話,那么水袖在舞蹈運用中是沒有生命力的。
(二)中國古典舞中“徒手”身韻與“水袖”的有機結合
“水袖”中傳承了“徒手”身韻中的五法“手、眼、身、步、法”。這些動作是演員用來表達情感、塑造人物、創造時空感覺的重要手段。也使中國古典舞中的“徒手”身韻和“水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稱之為“身袖結合”。
袖的運用方法是身體和水袖的整體配合,袖舞不是為了展現袖的局部袖花和袖技。因此袖是身體延伸的一部分,在訓練的全過程中要求能夠貫穿始終“以身帶袖、以袖練身、身袖結合”。 “水袖”的訓練是在中國傳統戲曲水袖的基礎上創建起來的。中國古典舞“水袖”的構成,主要以水袖技法和身韻組成。如果離開水袖而空談身韻,從水袖中的袖技出發來看那就和戲曲沒什么區別了;反過來,拋開身韻只談水袖,水袖將大大減弱它的魅力,身韻中的“形、神、勁、律”無一不體現身韻在水袖中的重要性。
(一)古典舞蹈作品《綠帶當風》
舞蹈《綠帶當風》是第七屆桃李杯舞蹈大賽的作品,至今為止來觀看的都無不為之陶醉,每一次都會被作品的美感所打動,意境所吸引。
創作者緊緊抓住古典舞形態的特點,突出女子舞蹈腰部的動態與美感,通過舞者身體那剛柔相濟的運動,將形態與意境的虛實關系滲透到舞蹈作品中,使中國古典舞的形態內置與時代精神相吻合,使人們追尋的視角煥然一新。
《綠帶當風》旨在向觀眾勾描一副古代宮廷內歌舞升平的圖畫,以佳人形象去打動皇室子弟。舞者擰腰向左、拋袖投足,筆直的袖子如弦劍一般,突然轉體向右,等到袖子經上弧線往右墜時,身體又突地至左,身體連同袖子左拋撇出。就這樣左右往返、行云流水、隨風舞動。流露出古典舞身韻中“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含蓄之美。在此作品中,從視覺上可以看到那非長非短且恰到好處的水袖。《綠帶當風》中的水袖對整體動作起到了“抑揚兼用、緩急相容”的作用,打破了陳舊的創作觀念。整個舞蹈將古典舞徒手身韻和水袖相結合發揮到極致,始終保持著袖舞該有的韻律,將古典舞中不張揚、不浮躁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綠帶當風》這個作品無法不以一種晶瑩透亮的心去領悟舞蹈的最高境界,因為它使人們領略到當中國古典舞中的“徒手”身韻和“水袖”相結合之后,不僅僅是形態與技法的追求,更是人們對美的體驗、情的相通。
(二)古典舞蹈作品《踏歌》
舞蹈《踏歌》是孫穎老師“十年磨一劍”的深厚積淀之作,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以外,還有水袖的配合,通過舞蹈中流線與點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組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動作小節,分別出現在第二遍唱詞后和第四遍唱詞中,舞者擰身向左,拋袖頓足,筆直的袖鋒直線飛勢之勢,就在“欲左”的時候,身體突然轉體向右,待到袖子經上弧線往右垂下時,身體又轉身向左,袖子橫拉留住身體垂向左側,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般的流暢自如。讓人始料未及,整套動作表達的如魚得水,流暢自如,流年忘返。
《踏歌》中的水袖對整體動作起到了“抑揚兼用、緩急相容”的作用,編導將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拋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這種不拘一格、他為己用的創作觀念,無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絡、現代的多重表達方式,不愧最終成為古典袖舞中的不朽名作。
通過中國舞作品中的“徒手”身韻和“水袖”的區別與聯系,以古典舞的“韻”和“律”為引子。如何將中國古典舞“徒手”身韻融入到“水袖”當中去,了解到中國古典舞袖舞當中的“徒手”身韻與“水袖”的完美結合才能使中國古典舞作品表現得完美無瑕。
[1]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J].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09).
[2]邵未秋.中國古典舞袖舞教程[J].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09).
[3]沈元敏.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學法上海[J].上海音樂出版,2006(01).
[4]孫美蘭.藝術概論[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J722.4
A
周彥池(1985—),女,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舞蹈教師,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學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舞蹈創作。
本文系綿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地方高校定位下袖劍技術探索"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MNU-JY16144);綿陽師范學院創新團隊培育項目“舞蹈詩《重·逢》”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2CXCY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