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玫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8)
新生代新作品音樂印象
王 玫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8)
中國音樂的發展依賴于中國新生代音樂人的成長。從新生代新作品之中,可以發現中國音樂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文中就“遠飏”室內樂團演奏的青年作曲家優秀室內樂作出發,談一談新生代新作品音樂印象。
當代音樂;新生代;新作品;印象
在2015年7月,有幸在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欣賞了由“遠飏”室內樂團演奏的青年作曲家優秀室內樂作品音樂會。這個室內樂團成立于2014年,成員都來自于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指揮系。當時樂團組織旨在吸納當今多元的民樂創作資源,志在與年輕作曲家推進中國音樂新作品的發展。這場音樂會共演奏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五位同學近兩年來創作的新作品。通過節目單和演奏前到場作曲家們的介紹,我們了解到每一首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在各類當代音樂作品比賽中也獲得了獎項,并且在不同的場地演奏過多次。
中國的當代音樂是建立在中西兩種文化上的產物,這就要求作曲家必須掌握與中西兩種文化相關的知識,通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出,作曲家們對這兩種文化的掌握是可圈可點的。這些作品的創作者都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新生代,她們用當代的創作觀念、手法和形式努力表達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他們試圖將中西音樂文化要素融合貫通,使作品獲得新時代的風貌。作為聽眾,我們在聆聽的時候不僅能感受到了他們創新的演奏技法,也通過作品里中國傳統音樂和文化元素感受到了蘊含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這場音樂會中很大的一個亮點是作品音色。曲目用不同的樂器組合為我們呈現了多樣的演奏技法和豐富的音色,其中音色的表現力大大的超越了旋律。音色虛實濃淡的處理在我看來是這些作品主要的創作手法。每種音色的演奏都是作曲家經過多次嘗試后的結果,都是為了表達樂曲所需要的而采用的。這些傳統樂器新音色的開發,是現代音樂創作表現的重要方面。如,《且聽風吟》中蕭的空吹,古箏上拍打拍打聲,在塔林薩籟中更是使用兩架古箏用來產生復合音色的效果。還有蕭的演奏,“冒吹”、微分音演奏,氣流的變化控制……由慢到快的顫音、滑奏等。箏有泛音和泛音加揉顫奏,用手掌左右擊敲模仿打擊樂效果。作曲家們力圖用最少樂器的演奏,頂替多件樂器合奏所產生的豐富音色、音響,甚至還發出傳統樂隊從來沒有出現的新音響,從而大大拓寬了音樂的表現范圍。
整場音樂會音響在打破著我平常欣賞的音樂范疇之后,也打破了多年來對音樂的一種認識。雖然在以往理論中,我們能理解對于藝術的創新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破”,打破舊的思想,打破舊的方法,可是當一切真正呈現于眼前的時候,我卻不能順其自然的接受,從內心而言甚至是排斥的??墒亲屑毸伎家院螅鋵嵲谥袊鴤鹘y音樂中也原有很多不協和的音響,諸如打擊樂,鑼和鼓,這些特色音響與中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生活是緊密相連的,獨具民族音樂文化價值。中國早在漢代鼓吹樂已經非常繁榮,現在各地民間的各種鼓吹依舊活躍在民間娛樂生活中,這也是中國音樂歷史文化的一個代表。音樂會的作品打破的還有我對調性的認識,幾乎所有的作品均采用泛調性的創作。泛調性是20世紀以來,音樂作品中一些既非傳統調性又非無調性的新的調性語言,它的特點是擺脫了古典古典音樂的和聲與調性的功能性控制。這場室內樂音樂會作品有效的借鑒這種脫離調性的寫作技術,擺脫了傳統意義上調性功能布局,模糊傳統意義上調的界定。作品追求的是在不同聲部重疊、呼應,互相融合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使作品獲得新時代的時尚風貌。
21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音樂藝術中多種流派和多種創作技法局面可謂是錯綜復雜,不協和的音調,不規則的節奏,雜亂無章的音樂結構在當代音樂中被廣泛使用,在筆者看來,與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相比較,多數當代音樂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近年來我國當代音樂發展趨勢看,民族器樂的創作已經由過去以演奏家的自我創作為主,變成了以作曲家創作為主,所以作品的風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相對于薄弱的室內樂創作,近年來也有多樣化的發展,其中,各種中西樂器的混合寫法,器樂和人聲結合等比較新的室內樂音樂創作、或者是特性樂器組合的音樂作品等,也漸漸多了起來。作曲家們從民間音樂中提煉精髓,經過融合現代音樂語匯的創作,還原其民間音樂之本色,讓觀眾既覺得是純正的中國民間音樂,同時又有耳目一新的創作思想和藝術實踐。
但是對于很多聽眾來說,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傳統線性旋律的聽覺習慣早已是根深蒂固,當代音樂中非常規性的音樂語言很難被大眾所接受。但是,如果從類進化發展角度來看,當代音樂的產生和發展應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民族和不同作曲家技術取向都有所不同,我們不必求同,否則也不會有萬紫千紅的藝術差異了。但是對于作曲家來說,不管是什么樣的音樂體裁、體裁、風格、形式,在你看來有多么不同,他們都在努力嘗試創作出讓音樂與觀眾產生共鳴觸動人們情感的作品,他們也知道藝術思想層面的影響并不亞于技術學習的重要性。今天我們的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從古典的象牙塔中走出,努力為聽眾創作新的、專業的、世界的好作品,作為聽眾的我們,也應該從傳統的聽覺思維中走出來,中國的文化需要發展,中國的音樂文化也需要現代化?!?/p>
[1] 任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山東大學,2012.
[2] 李美麗.中國當代音樂創作淺析[J].大眾文藝,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