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依晨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的號召者鄒伯宗
姜依晨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鄒伯宗(1915~2007),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抗日救亡時期一個邊角人物,師從冼星海,呂驥,其立志推動浙江地區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為革命音樂奉獻一生。本文通過:1、投身抗日救亡愛國運動2、領導浙江地區歌詠運動3、收集、出版抗日歌曲三個方面來介紹鄒伯宗在抗日救亡時期中的歷史作用和貢獻。
鄒伯宗;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抗日歌曲集;冼星海
日本帝國主義經過精心策劃,在1931年先挑起了“九·一八”事變,后年又進攻上海并發動了“一·二八”事變(又稱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在日本蓄意制造并發動的侵華戰爭背景下,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愛國運動的熱潮。1934年2月,十八歲的鄒伯宗從老家到上海,到了上海先在美康織綢廠當了三個月學徒,后來在上海恒豐織綢廠當工人。在上海工作的過程中,開始接觸愛國思想萌芽并且積極參與上海紡織工人運動的抗日活動。1935年冬,由于音樂才能突出,所以在眾多織綢工人中教唱聶耳等創作的新音樂歌曲,愛國思緒漸漲后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在沈鈞儒、史良等帶領下舉行多次抗日游行示威,盡管每次游行都被租界的巡捕沖散,斗志卻一次比一次堅定。據鄒伯宗回憶只有一次未被沖散,即為魯迅先生送殯時,從虹口集隊游行到滬西萬國殯儀館,直到開完追悼會。隨著1937年“八·一三”事變,出獄時楊樹浦區被日寇侵占,被迫失業回到浙江。回到浙江后雖然與救國會失去聯系,但獻身愛國革命運動一直不會停。
在整個救亡運動中,歌詠運動成為一支最先進,最活躍的生力軍,成為抗戰期間最有力的宣傳武器。而鄒伯宗一直在上海、金華、溫州等地區領導著當地歌詠運動并組織群眾,喚醒民眾,把音樂作為武器,走在抗日救亡運動的前線。
1936年3月由救國會推薦參加立信音樂班學習音樂,得到冼星海、呂驥的直接教誨,與孫慎、麥新等一起學習音樂理論知識。正當學習音樂,推廣新音樂歌曲和救亡宣傳三豐收的時候,“八一三”上海灘的戰火爆發,上海淪陷。鄒伯宗回到浙江金華參加“新生救亡團”并擔任抗日自衛會宣傳隊副隊長,在麥新、孫慎等同學的帶領下先后組織鐵路工人、郵政工人等二十幾個單位的歌詠隊,親自教唱抗戰歌曲。同時救亡團培養了幾名教歌員協助他到各個歌詠隊教唱,每天講樂理、講發聲、培養歌詠隊指揮,盡他之所能,無償的為群眾教唱。后來因經費匱乏,不愿順從國民黨當局的意愿搞宣傳,歌詠隊伍就給解散了。
當時宣傳隊辦不下去,麥新到八路軍戰地服務團工作,而鄒伯宗到了溫州。于1938年9月來到永嘉(今溫州市),共同的志向使他很快和當時溫州地區最大的抗日組織——永嘉戰青團里的許多音樂愛好者混的很熟。戰青團被迫解散后,國民黨永嘉縣黨委委員陳燊把鄒伯宗挽留了下來,讓他擔任抗戰歌曲教歌組教歌員,并快速組織各單位歌詠運動。當時的溫州歌詠運動迅猛發展,1939年,“浙江省戰時工作者協會溫州分會”誕生,鄒伯宗選為理事長。一上任,他一手抓培訓,提高骨干的音樂素質,同時組織兩千余人參與歌詠活動,把溫州抗日歌詠活動推上一個新臺階。他先后組織了“抗戰歌詠隊”、“前哨歌隊”、“吼聲歌隊”、等二十幾個歌詠隊,深入三溪、瑞安悟真禪寺、樂清白象等地,普及抗戰歌聲,經常在街頭和舞臺上組織演出。他曾在冼星海老師面前立下的誓言——終身為革命事業所奉獻,真真切切的落實到行動上了。
在抗日救亡時期,歌譜是歌隊進行歌詠運動之本,對當時抗戰的宣傳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39年,在溫州組織團隊歌詠運動,需要大量抗日歌曲。當時,鄒伯宗擔任“青年歌隊”指揮,他省衣節食,籌集資金,自掏腰包從香港、重慶、桂林、昆明等城市購買新歌曲,然后手抄,到處散發給民眾。經整理統計,共收藏各類歌曲5700余首,其中關于抗戰有關的約3000余首。1939年2月,把冼星海的《救國軍歌》、賀綠汀的《游擊隊歌》等編輯成冊,《抗戰歌詠集》先后出版了三集。并由溫州維新紙號出版,是本地歷史上首次發行的鉛印歌集。1937年9月起,浙江麗水會文圖書陸續出版了《抗戰歌聲》前三集,后來編者朱絳離開浙江,邀請鄒伯宗和胡今虛兩人合編《抗戰歌聲》第四集。1939年底編選出100多首,編成《抗戰歌聲》第四集,由麗水會文圖書社印出,發行到各大城市。1940年,和當時最進步的“新音樂社”負責人李凌同志合作編印《新音樂福刊》第三集。由鄒伯宗籌資付印費,在永嘉文化印刷所排印,由李凌負責安排全國各大城市的銷售與發行。1941年,為“永嘉(溫州)青年歌隊”排練,一心想系統的給隊員講樂理知識,于是編寫基本樂理10章,以及選了歌曲20多首,編印一本名為《青年歌刊》的雜志,分發給歌隊隊員,也分給有關單位,提高他們的樂理水平。同年7月,鄒伯宗獨編的歌曲集《抗戰新歌》1集出版發行,由永嘉文化印刷所承印和增智書局出版發行到各地。
1941年到1944年期間,鄒伯宗與昆明的李仁蓀同志合編《抗建新歌》二至四集,仍由永嘉文化印刷所印制,增智書局發行。在抗日期間,鄒伯宗出版的曲集都推廣到全國各大城市,很快暢銷,推動了全國各地的歌詠運動。當時溫州歌隊所需的音樂資料都是由鄒伯宗提供,他每個月工資僅四五十元,而向十來個內地城市訂購新歌就得花去兩位數。但采訪時他很得意的說:“那時論物質生活,我是個窮光蛋:論擁有的音樂資料之多,我卻是個大富翁。”
鄒伯宗在整個抗日救亡運動中的貢獻和意義是不可忽視的,他把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音樂工作者,直接貼近人民群眾,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他起到了帶頭作用。一樣都是同時代同班同師的孫慎、麥新等在歷史上被更多人所熟知,而鄒伯宗在溫州卻被歷史所淹沒。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無私奉獻,不計報酬,一心想把音樂作為武器,發動民眾抵抗侵略者。就像當年鄒伯宗曾在冼星海面前立下的誓言:終身為革命音樂奉獻一切。回眸他的一生,始終沒有改變初衷,用行動來告慰他的老師——冼星海。■
[1]陳瑩.溫州近現代音樂教育發展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