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燐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81)
舞蹈的意識形態與佛教文化
蔡東燐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81)
大漠、戈壁、駝鈴、莫高窟、絲綢之路……對于曾未去過的筆者來說,那一直有著一種神秘感潛伏在心中,于是,那時起,遙遠的西北便成為了筆者夢中一直向往的目的地。
2015年9月,2015級MFA研究生很榮幸得到學院院領導的支持,跟隨我們一起踏上了西北為期七天的學習實踐,在學習的日程中,學院精心給我們安排了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到西北大學敦煌學院來給我們講述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圣地——敦煌。
“敦,大也;煌,盛業”正如其名。盛大的敦煌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學院和我們一起懷著憧憬的心情來到了舉世聞名的—莫高窟,曾經無數次在文字圖畫的描述中驚嘆過莫高窟壁畫藝術中的奇跡。
在今天,筆者終于實現了這個夢,我們首先坐車經過了炎熱干燥的茫茫戈壁沙漠,來到了莫高窟,這時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來到莫高窟的大門時,浮現在眼前的卻是那九層樓,這座九層樓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們習慣上稱“大佛殿”,當筆者踏進這九層樓的大門時,看到卻是高35.5米的彌勒大佛,讓筆者心靈為之震撼。這也大概是國人對大佛的敬畏和信仰心理吧,從九層樓出來之后講解員帶著我們參觀了幾個特窟和大眾參觀的窟,進入其他洞窟的時候,一股清涼的空氣撲面而來,四壁輝煌的壁畫,窟頂絢麗華蓋,地上精美的花磚,莊嚴靜穆的佛陀,面帶微笑的菩薩……而印象最深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旁邊的兩位弟子迦葉和阿難。這一切都使你仿佛置身于超然世外的凈土世界。
給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220窟(特窟)始建于初唐時期,講解員告訴我們這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初唐石窟。這也是我們從九層樓出來看到的第一個特窟,它共分為三個地方,第一個是左壁,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畫成的西方極樂世界圖,第二個是右壁,根據《佛說藥師如來本愿經》繪成。正壁是唐朝時期塑的一佛二弟子。220窟也為學舞蹈藝術的人帶來了很多的財富。在壁畫中也出現了很多由經變畫所呈現的故事,也呈現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在洞窟中右壁呈現出規模巨大的舞樂場面,映入筆者眼簾的就是那兩組舞伎,一組展臂揮巾,綹發飄揚,似在旋轉;一組舉臂提腳,縱橫騰踏,據筆者了解這大概就是傳自中亞的胡旋舞和胡騰舞吧。
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后傳入許多印度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一種宗教文化,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吸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部分,在一些國家,佛教文化甚至成為當地民眾的主流思想。
中國舞蹈自佛教傳入以來,也從中吸收了許多精華,尤其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尤為突出,目睹“飛天”(在釋迦摩尼講經過程中的一個用歌舞形式來供佛的天人)千姿百態,飄逸優雅的身形,就可見佛教對中國舞蹈帶來的豐富文化。例如西域的(龜茲樂舞)則是前秦苻堅派遣呂光等人打敗龜茲,將鳩摩羅什迎回時傳入;龜茲樂舞是我國最早吸取了佛教文化精髓之一的。且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古樂相融合,發展出了著名的《西涼樂》。
在日本,經印度、西域、中國、韓國傳入的舞蹈,常常被作為佛教儀式、供養、布教的用具,而發展出一套獨特的佛教舞蹈。
在我國的舞蹈藝術中,也有很多承載了佛教文化中的精髓。而且我國少數的民族民間舞也吸取了佛教文化的經典,例如藏族舞蹈和藏劇,在藏劇中舞蹈是一直占有重大的地位,例如“云乘王子”“索白旺曲”等都取材于佛經故事,而“文成公主”則顯示佛教在藏漢文化交流中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文化在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中最尤為突出的是藏傳佛教舞蹈的形成,也是本民族的一種宗教信仰。在藏戲的表演中演員所帶的面具是作為一種象征符號,一種社會存在,從藏面具內涵看,他與藏傳佛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我們常見的寺廟法會中,看到這些戴著面具跳舞的演員似鬼怪一樣,他們將人和神連為一體,為宗教的儀軌服務,從而傳達宗教的種種神秘觀念。懸掛面具也具有種種這種社會特征,據筆者了解,他們代表著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物,或是靈魂魔鬼,或是佛教仇敵,或是被降服的女魔等等。供奉這些面具,意在向人們表示佛的偉大,讓人從中感受善和惡的意義,同樣,藏戲面具在表現戲劇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也體現出了佛教文化的意義。
那么這次筆者也是第一次接觸到敦煌舞,以前只是從側面了解過和聽說過,但不知道來源于哪里?在這次學習過程中,很榮幸的接觸到了敦煌舞蹈,通過這次學習實踐也使筆者對敦煌舞蹈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敦煌舞蹈來源于莫高窟中的佛教壁畫,基本在每一個洞窟中你都能看到經典的舞姿“飛天”形象,就像筆者接觸到的史老師教我們的敦煌舞蹈組合《伎樂天三十六姿》“伎樂舞姿”“藥叉”“金剛”“迦凌頻迦”等一些具有人物形象的舞姿。這些舞姿都來自于敦煌佛教壁畫中的形象。而這些舞姿形象都依據的是112窟唐朝經變畫中的伎樂菩薩,在學習過程中使筆者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在莫高窟的壁畫中大多都來自于佛教的經變故事,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為我們帶了不可磨滅的文化,不管從繪畫中還是舞蹈藝術中,都給藝術創作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使我們在創作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佛教文化在舞蹈中的作用是我們一直要去探究的文化堡壘。
敦煌舞姿在編導的技法訓練中,認為可以歸納為限制性舞姿。那么最突出的是“反彈琵琶”“飛天”舞姿,在限制性編舞技法中屬于三度空間的一類。以一個元素點為基準,從這個元素點予以發展不同的舞姿,也是從敦煌壁畫中的一個形象來發展的舞蹈形象特征,其實也代表了佛教在舞蹈中的一個意識形態。如果在創編過程中,它展現了舞蹈的限制性空間運用。也把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佛教壁畫的人物形象變得生動而又美麗。凸顯出了舞蹈藝術在佛教壁畫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貢獻。例如舞蹈作品《飛天》,就是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形象,七名舞者身體與舞臺平行,或與舞臺垂直,他們的右腿便是全身的支撐點,被固定在舞臺上,而表現出了在這種限制性的環境下用肢體語言來描繪壁畫中女性的柔美的一面。也可以是說用身體的任何關節來展現,所以,可以說佛教文化對于舞蹈藝術創作給與了豐厚的意識形態。其次也引申出另外一個觀點,告訴編導在以后的創作作品中可以一個限制性的動作為基準來完成所要表達的人物形象和內心情感。
敦煌莫高窟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也是先人們留下的豐富文化寶藏。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上,卻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研究。而沒有真正深入到傳統文化中去,卻被西方的文化所稀釋。不能說西方文化不好,但作為一名生活在有著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大國中,應該深知肩上的重任,有一句話曾經說得很好:“一個國家的成敗,而在于它的文化,而不在于它的軍事有多強大”。所以應該有一種文化精神給我們帶來的文化自信。
敦煌之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當踏進莫高窟時,去看那經文被畫家翻譯出來之后畫到了墻上,形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動的壁畫。在這里看到了畫家們對佛家文化的一種信仰,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敬仰。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不該讓這么豐富的文化寶藏埋沒在土里、墻中,為何我們不去挖掘?不去傳承?不去研究?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一直強調我們要文化自信,我們的自信應該超越西方,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記得曾經有一位舞蹈屆老前輩說過一句話:“你們有的,我們也有,我們有的,你們卻沒有。”筆者的理解就是:“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何我們不深入挖掘傳播,卻逐漸的被西方文化稀釋,在這并不是要摒棄西方芭蕾和現代舞,但我國傳統文化更應該去保護、傳承、傳播,讓更多的世界人了解,作為中國人更應該沉下心來去挖掘、去研究、才能真正感知到其中的魅力與價值。
最后,筆者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談了談此次敦煌之行的感受,也是對自己以后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并且要做到“文化自信”“文化傳承”“文化傳播”這十二個字。才能基本為舞蹈藝術做出一定的貢獻。■
蔡東燐,男,四川成都人,北京舞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軍旅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