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宇
(山西傳媒學院導演系,山西 晉中 030619)
淺析全媒體時代的文藝狀況
秦秀宇
(山西傳媒學院導演系,山西 晉中 030619)
全媒體時代的藝術由多種媒介相互跨越、交融及互動而形成,傳統媒介文藝與新興媒介文藝相輔相成,培育了藝術分賞的環境,也導致了新的美學沖突。反思如斯狀況,公民須自覺注重媒介素養與藝術素養的培養,文藝學界則須加強理論研究,激勵藝術家創作意蘊雋永的藝術品。
全媒體時代;文藝分賞;美學沖突
十年前,影片《無極》引發全國惡評,巔峰事件為惡搞之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通過互聯網掀起軒然大波。十年后,新片上映前,先到影評網站雇傭水軍刷評分,幾乎成為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而評價里,對影片毫不留情的口誅筆伐比比皆是。顯然,在全媒體時代,藝術鑒賞已經不再是小眾獨立行為,而會在各種媒介互相影響下,成為公開、公共的事件。全媒體時代,國際互聯網、移動網絡、印刷媒體、電視媒體、自媒體等多種媒介的高度整合和全方位及時交互傳輸已成為社會信息傳播主渠道,全媒體時代的藝術由多種媒介相互跨越、交融及互動而形成。
進入全媒體時代后,傳統媒介文藝與新興媒介文藝相輔相成,在競爭中互為促進。
多媒介藝術融合。很多成功的藝術品都由多種藝術媒介融合而成,例如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主題為“彌漫”,五位藝術家以花、茶、香、酒、藥五種氣味的彌漫為主線,創造性地再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出奇妙的中式感覺世界。
跨媒介文藝傳播。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相互借勢以增強傳播優勢。例如現在基本所有高票房影片,都離不開上映前就開始借助兩微一端、評分網站以及網友的自媒體口碑傳播等首先做好營銷。
藝術家與受眾雙向互動。受者也是傳者,觀眾也是藝術家。如今網絡上非常火爆的各種熱播影視劇的表情包,即是網友二度創作的典型代表。
多重文藝文本并置。即以時下熱門的IP概念為例,一部作品會出現多種媒介的創作形式,呈現文藝文本的多元化與意義的多元化。以當年熱播的話題之作《山楂助之戀》為例,它至少存在如下幾重文本:小說原型的故事文本,原著網上小說文本,原著出版小說文本,張藝謀執導電影文本,傳播中被受眾不斷二度創作的文本等。電影上映后,各文本跨媒介對話,主創方稱其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故事片”,小說原作者艾米卻稱“張藝謀性愛審美觀詭異”,而網友更是稱其為“泡妞技術全攻略”。
全媒體時代,藝術鑒賞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進入藝術分賞時代,即不同受眾群體因彼此長期接觸的媒體形式不同,而日益分化后各自欣賞文藝作品,且彼此欣賞趣味分化日趨明顯。藝術產業一味迎合受眾趣味;藝術家創作逐漸喪失個人尊嚴風格,日趨商業化;全面迎合當前流行趣味的文藝作品成為市場主流,進一步使得受眾的藝術欣賞和消費遠離原有趣味。以當下國產電影市場而論,當前流行電影趣味即輕喜劇。從《泰囧》到《心花路放》再到《大鬧天竺》,就連《唐人街探案》這樣的推理電影都要搭上這班快車。投資方蜂擁而上創作同類型電影,不免會使電影創作之路越走越窄。
藝術分賞時代已成事實,但更應看到藝術公賞的必要性,并在全社會營造與之相應的公共環境,培育公眾的藝術公賞力。
受眾進入了藝術分賞時代,更后現代的美學氛圍導致藝術中諸多范疇時常處在高度對立的張力關系中。
戲劇性與真實性。真實性本是多少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第一要義,而當下的文藝創作中,戲劇性大有取代真實性而成為當前文藝第一流行特性的趨勢,即便《潛伏》、《軍事聯盟》這種被視為優質正劇的作品,也已將真實性讓位于戲劇性。
類型性與典型性。由于緊貼內心感覺而非現實生活,當下流行的文藝作品中,類型性形象登上主流地位,盡管典型性仍在堅守。類型性指的是同類事物的普遍性或共通性,典型性則是指以富有特征的個別反映本質規律,例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放眼如今的文藝界,典型形象已經殘存無幾,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和白嘉軒等。而類型化的歷程開端當屬《渴望》中的劉慧芳,發展至今,已經滿屏皆是類型化形象了,如大同小異的婆媳劇、抗戰劇等。就連許多優秀的實力派演員,也無法跳出類型性人物窠臼,如葛優、王寶強等,其深入人心的角色幾乎沒有成長。
淺薄性與深度性。由于追求全媒介傳播,藝術以新鮮刺激代替深刻認知,以感官娛樂代替理性思考。后現代美學倡導的是拆除深度模式,如受眾熟悉的波普藝術家沃霍爾,他創作的大量罐頭照片、夢露頭像復制品表明,類像化、形象化世界已經來臨。
身體性與心靈性。多重媒體輪番傳播文藝信息,意在著力訴諸人的身體而非精神或心靈。票房居高不下的好萊塢大片當為明證,其多年屹立不倒的魅力,正在于科技進步營造出的視覺器官和感官刺激,而非打動心靈的靈魂史詩。
全媒體時代的文藝狀況,興盛之下,自有憂思,反思就顯得尤為必要。事實上,文藝發展有自身的客觀道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當今全媒體時代社會輿論主流日趨個人化、去時空化,合眾同賞難得,分眾各賞經常;普通公眾與知識階層的趣味分化日趨顯著;身體美學與心靈美學的分離還會長期持續。與其憂心忡忡,不如切實理性,公民自覺注重媒介素養與藝術素養的培養,分清藝術創作與商業傳播的各自界限;而文藝學界則加強文藝理論研究,激勵藝術家創作意蘊雋永的藝術品,注重從優秀藝術品中挖掘和提煉飽含文化正能量的東西,促進全媒體時代文藝創作和欣賞的共同繁榮。
[1]楊博,李錦云.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文藝創作互融研究[J].當代電視,2017,03.
[2]劉紹勇.全媒體時代藝術創作的傳承與創新[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7,03.
[3]魯大智.文藝發展如何應對全媒體時代[N].中華讀書報,2016,01.
[4]俞海萍,郭超.全媒體生態下文藝評論如何發聲[N].光明日報,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