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310)
少數民族音樂產業化對現代音樂發展影響
姜 楠
(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310)
作為我國璀璨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少數民族音樂不管是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其所傳遞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上,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民族音樂是經過時間的洗禮、經過地域文化的渲染后才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一種帶有強烈民族色彩和獨特表現形式的藝術沉淀。在我國廣袤的領土上,生活著眾多的少數民族,他們在不同的地域上、不同的文化氛圍中以及不同的精神信仰中孕育出了色彩鮮明而又富有人文情感的民族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是這些少數民族情感的傳遞和表達,是地域文化特點的呈現,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在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沉淀以后,民族音樂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產業鏈并對現代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民族音樂;產業化;發展影響;現代音樂
在貿易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互相融合影響下,國內音樂市場逐漸吸收了來自歐美的、日韓的以及世界各地的音樂類別,現今樂壇較為流行的是通俗樂以及搖滾和爵士等,來自于國內傳統的民族樂在日漸激烈的樂壇競爭中慢慢的消退了,這不僅讓我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的困境,民族樂的發展也面臨著極大的阻礙。如何將民族樂振新發揚,形成其獨特的產業鏈,并利用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豐富和影響現代音樂,成為了我們需要謹慎思考的問題。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氛圍和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下,人們在生產生活以及地域文化的熏陶下逐漸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情感展現和文化表現形式——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明的重要一筆,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石器時代,為了進行獵物的獲取以及人員的組織和調配,產生了特有的音樂語言,這是早期的音樂雛形[1]。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了“采風”制度來進行民間音樂的收集和匯總,楚辭以及詩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在周代,還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音樂機構——春宮,就是現陜西甘肅一帶最早期的音樂機構,算是民族樂的發源。到了秦朝統一以及后期的絲綢之路的修繕以及國力的強盛,中國作為一個歷史大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使者來拜,大量的移民涌入,讓中國大陸的民族音樂又有了新的表現形式,《詩經》、楚辭、秦漢的樂府詩、唐朝的“胡樂”、吳歌、西曲等都是極具地域色彩的,他們或是南方的吳儂軟語,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激情澎湃,亦或者是陜北漢子的粗獷豪情;不管是用來進行婚喪嫁娶還是用來祭祀禮樂,都是不同的地域文化的表現和情感的抒發[2]。這些民族音樂既豐富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又對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 民族音樂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有著五十六個民族,這些民族在他們各自生活的地域上,受到了來自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的影響,在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的民俗風情,不同的民族信仰中,產生了不同的民族音樂[3]。這些民族音樂所具有的文化藝術價值是非常豐富的,首先從民族音樂本身出發,它具有獨特的文學藝術價值:不管是從整體的語言運用上來說,還是從音樂的應用和表現形式上,亦或者是整體的創造結構中都糅合了當地的傳統風俗以及民族音樂節奏鮮明的演唱方式,在表現的內容上涉獵廣泛,從自然到社會,從婚喪嫁娶到禮樂祭祀都有所涉及;在表現方式上或運用夸張的唱腔或如尋常般的呢喃,抽象又具體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俗以及人文特色,正是因為民族音樂的獨特藝術手法和表現形式讓其更具魅力和藝術價值。但是當前,由于樂壇對于民族音樂的忽視,整個民族音樂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止步不前,不僅沒有了表現的舞臺也失去了創作的熱情,很多的民族歌曲由于缺乏保護,到目前往往還只是進行口頭吟唱,并沒有進行文字記載和曲譜的留存,隨著民族音樂發展的衰落,以及當代年輕人對于民族音樂的偏見和誤解,導致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面臨著失傳和流失的風險,甚至消亡。當前,民族音樂的發展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時刻,不僅是政府部門不重視,文化部門監管不嚴,社會存在的偏見以及年青一代對于民族音樂的誤解,都讓民族音樂面臨著嚴峻的危機,為了將其進行保護,讓民族音樂得到傳承和發揚,就必須對其進行產業化發展,將民族音樂引入到市場機制中,將民族音樂推進大眾的視野,讓群眾意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將其競爭力大大提高,才能在這日漸激烈的音樂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4]。
(二)將少數民族音樂進行產業化發展的具體措施
音樂行業的井噴式發展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不斷吸引社會各界注意的同時,也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不僅在發展的方向上而且在發展的模式上有了較大的改變。當前,作為音樂領域的重要分支領域,民族音樂備受關注,而為了迎合當前的市場發展現狀,傳承傳統的民俗文化與音樂精神,民俗音樂進行產業化發展成為了一種新興的音樂發展形式。隨著民族音樂的價值被逐漸開發,越來越多的目光被民族音樂所吸引,而民族音樂產業也成為了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5]。將民族音樂產業化,不僅能夠將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還能夠增加民族音樂在音樂市場的競爭力,是值得大力推廣的。
1.將民族音樂進行篩選,取其精華
民族音樂是傳統民俗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經過了歷史的傳承,流傳到今天,經過了繁榮時期,也經過了戰亂時期的衰敗,然而歷史總是寬容的,在歷史的發展中,在經濟的衰敗中仍然堅強地流傳到了現在,民族音樂作為重要的音樂文化之一,它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是不容置喙的,作為融合了地域文化、人文風情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形式眾多、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的民族音樂,在悠久的發展當中,誕生了無數的音樂作品,在這數量龐大的作品中,藝術水平表現內容都有較大差異,質量也參差不齊,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作品的挑選,將民族音樂進行篩選,取其精華[6]。對于那些富有人文情懷,充滿藝術色才的民族音樂,例如華陰老腔、侗族大歌、云南山歌等等進行著重的保護和發揚,將民族音樂進行充分的凈化和篩選,確保民族音樂的健康發展。
2.加強對于民族音樂的宣傳
當前,音樂市場已經被通俗樂以及搖滾等等一些歐美、日韓音樂所充斥,為了讓民族音樂能夠在音樂市場殺出重圍必須對其進行新的包裝和宣傳,吸引聽眾的目光,增加市場競爭力。既然要將民族音樂產業化,就必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民族音樂的分析。我們需要從市場、需求以及輸出和回報幾個方面來進行綜合考量,也要將民俗音樂的整個產業鏈進行合理構建,不僅要將其與音樂行業關聯,還要將其與文化產業和民俗產業以及旅游產業聯系起來,充分發揮民族音樂的產業效應,帶動整個民族音樂產業的發展。可以將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介紹給一些音樂創作人和作品出品人,讓明星進行演繹,發揮明星效應,例如譚維維的華陰老腔,在前段時間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將獨特的民族藝術表現形式帶入了大眾的視線,還有包括張惠妹的《阿里山的姑娘》、吉克雋逸的《蛻化》都對民族音樂進行了推廣[7]。另一方面,也可以進行民族音樂團體的培養,例如現在比較有名的女子十二樂坊等等,就是比較具有特色的,能夠為民族音樂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還可以將民族音樂融入到一些電視、電影中,或者是一些網絡營銷中,將民族音樂的宣傳工作做好,才能將民族音樂推向更大的市場,發揮其更大的價值。
現代音樂是相對于傳統音樂而言的,中國現代音樂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以市場為引導,以流行音樂為主體,多種音樂形式共同融合發展。少數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一部分,與現代音樂有著必然的聯系,對現代音樂的多樣化發展意義重大。
(一)為流行音樂發展提供養分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題材紛繁,內容多樣,按照表演形式主要可以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和民間戲曲音樂等。這些音樂形式往往被借鑒到流行音樂的創作中,使流行音樂表現出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全新創作意境。例如,韓紅的 《青藏高原》、鄭鈞的 《回到拉薩》 將藏族音樂中高亢、清新的曲調加入到創作中來,使整首歌曲儼然帶有十足的西藏民歌韻味;音樂藝術家雷振邦在為《冰山上的來客》 作曲時,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王傅林創作的 《樓蘭姑娘》、陳明演唱的 《快樂老家》則將新疆器樂與現代配樂恰當融合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風格迥異,布依族音樂溫情柔軟,苗族與侗族音樂奔放灑脫,維吾爾族音樂熱情歡快,藏族音樂高亢嘹亮,這些都為現代音樂創作提供了借鑒的資源,為現代音樂創作補充著養分。少數民族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提高民族音樂的傳播,進而促進少數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融合與創新發展。
(二)不斷拓新藝術形式,賦予現代音樂新的內涵與生命力
無疑,一個民族的音樂要發展,就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當前,許多少數民族音樂雖然獨具特色,但由于長期在民間傳唱,缺少詞曲上的雕琢而略顯粗糙。要將其納入民族音樂產業,就必須對其進行加工再造。另外,一些音樂世代流傳,固有的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代審美需求,拓新藝術形式,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是現代音樂藝術家需要思索的問題。我們熟知的民族音樂團體女子十二樂坊之所以能夠得到業內人士與觀眾的認可,就在于她們能夠將中國民族器樂與其他音樂融會貫通,在古典美之中又充分顯示了現代美。其獨特的民族演奏方式,極盡視聽之余,使人們在獲得聽覺享受的同時,也充分感受到視覺沖擊力。
從女子十二樂坊的成功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音樂藝術的追求更加層次化、立體化。音樂劇作為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為一體的音樂表演形式,廣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而許多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都具有故事性與歷史性,將民族音樂注入到現代音樂的創作中,不僅為現代音樂的創作提供了新鮮的血液,而且也讓現代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內涵。
(三)變革現代音樂發展結構
目前,中國現代音樂中流行歌曲獨領風騷,限制了戲曲、民歌、器樂等傳統音樂藝術的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產業化對少數民族的戲曲、歌舞、民歌、器樂等音樂形式進行全新的商業包裝,有助于推動音樂多樣化發展進程。中國未來的音樂應朝著多極模式發展,民族音樂、流行音樂、西洋音樂相互補充,相互競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音樂創作活力,促進中國音樂創新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產業化發展是對流行音樂強勢地位的挑戰,對變革現代音樂發展結構有很大裨益。總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在音樂藝術上的呈現,是中國文化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
民族音樂作為音樂行業的一個重要分支結構,不論是在經濟效應上,還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族音樂為現代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新的表現形式。許多學者和專家都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但是由于研究的主觀性,和側重性,目前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發揚以及其對現代音樂所產生的一些作用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缺乏系統的統籌兼顧的發展理念。當前對于民族音樂產業化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筆者根據相關資料以及自身的經驗,民族音樂產業發展以及其對于現代音樂的發展的影響做了初步的討論,但是由于認知的局限性,這些看法仍然還比較淺顯,還需要更多的專家和學者來對民族音樂的產業化以及現代音樂的發展提出看法和意見,促進國內音樂行業的健康發展。
[1]陳蓓.黔西北大花苗基督教會音樂文化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
[2]趙書峰.口述文本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作用與意義——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為例[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4(03):32-38.
[3]NGUYEN THI HOA DANG(阮氏華燈).越南西原地區少數民族竹類樂器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2.
[4]戴蓓蓓.民族音樂學中影像記錄傳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5]周安平,王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準著作權保護模式制度設計的思考A].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08(08).
[6]王烺烺.托妮·莫里森《寵兒》、《爵士樂》、《天堂》三部曲中的身份建構[D].廈門:廈門大學,2007.
[7]王洋.達斡爾族“抹黑節”展演與音樂文化傳承的調査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J6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