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湘云 文幸閨
(保山學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滇緬德昂(崩龍)族民歌文化研究
尹湘云 文幸閨
(保山學院,云南 保山 678000)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中一個典型的主體在外的跨境而居的民族。在跨境民族音樂的研究中,沖破地理學上以國家疆域為界限的束縛,從更大的自然地域去進行音樂文化上的探索和研究尤為重要。研究滇緬德昂族民歌文化,既能探究跨境民族音樂間的共性,又能了解民族文化知識。
滇緬;德昂族;民歌文化
德昂族(緬甸境內稱崩龍族)是滇西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與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中的佤族、布朗族、克木人等同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明末清初,德昂族從族群中分化出來,成為一個單一民族。清代中國史籍中開始出現了對德昂(崩龍)族比較確切的記載。清《征緬紀聞》對的德昂族進行了描述“類似擺夷而語言不同,男以背負,女以尖布套頭,以藤篾圈纏腰,漆齒文身,多居山頂”。以“崩龍”稱之,解放后一直沿用“崩龍”稱謂至1985年,1985年9月17日,根據崩龍族人意愿,國務院將原“崩龍族”改為“德昂族”,意為住在巖洞里勤勞善良的民族。緬甸德昂族人和中國德昂族一樣,自稱“德昂”,而“崩龍”是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謂。明朝時期因“三征麓川”的長期戰亂,使滇西南一帶的族人移居到今緬甸撣邦一帶,一部分退居山區,還有一部分內遷到祿豐、楚雄、南華縣等地。到了清朝嘉慶年間,崩龍族不堪壓迫,爆發了農民起義,后被殘酷鎮壓,族人被迫四處遷徙,有的遷到怒江一帶,有的逃往緬甸。由于山水相連,中緬兩國德昂族歷史上的遷徙,呈現出“江河同流、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的特點。
保山地處滇西,其西北、正南方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167.78公里。保山市騰沖縣聚緬甸密支那僅200公里。距印度雷多僅602公里,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2016年6月27日,保山學院首次舉辦以“山水一脈,相敬相親”為主題的“中緬文化周”活動,活動增進了雙方教育發展和文化交流。基于保山及保山學院地處滇西之地域優勢,對滇緬德昂(崩龍)族民歌文化做探索研究。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中一個典型的主體在外的跨境而居的民族。他們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態分布在滇西邊境地區的十余個縣市之中,主要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梁河、盈江、瑞麗、隴川各縣,臨滄的鎮康、耿馬、永德等縣,以及保山市的隆陽區,人口僅2萬余人。而德昂族的主體則居住在緬甸,緬甸北部是崩龍族最大的聚居區,人口達70萬以上。
跨境族群間共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對文化,包括音樂文化的形成和影響,比現代概念中民族的形成、遷徙作用更為古遠和穩定。因此在跨境民族音樂的研究中,沖破地理學上以國家疆域為界限的束縛,從更大的自然地域去進行音樂文化上的探索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研究滇緬德昂族民歌文化,既能探究跨境民族音樂間的共性,又能了解音樂文化知識,并促進雙方交流合作,增進友誼。
少數民族民歌都是觸景生情、即興編唱。采用口口相傳的形式,一般都是“人人會唱、脫口而出、想唱就唱”。滇緬德昂族民歌也是如此,都是在民間一代一代口頭傳教和傳唱的。德昂族是一個民歌較為發達的少數民族,他們將民族精神、民族苦難和愛情故事等都融入到民歌演唱當中。歌聲是德昂男女戀愛的媒介,是在婚禮上共同追憶往昔、交流情感、表達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的工具,從戀愛伊始到婚禮結束,幾乎都充滿著歌聲。德昂族青年男女一般步入20歲左右開始進行社交,戀愛擇偶大多起始于大庭廣眾之下的公開場合,借著集會、趕擺、婚禮現場、蓋新房等場合,小伙們就和姑娘們一起交叉對唱,從花鳥魚獸唱到日月星辰、從父母恩情唱到美滿婚姻,從試探唱到情投意合……歌詞都是即興而作,樸實無華、娓娓道來。從群串對歌《串調》中尋找情投意合之人;到《隔山調》(或叫《對歌調》)時青年男女在野外勞動時的對歌;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感情甚篤后就迎娶,就有《迎親調》(又叫《婚禮調》),只能在婚禮過程中演唱,有一男子領唱其他眾男子伴唱;或男女雙方給派代表演唱對話表達意見兩種形式。民歌類型多樣,歌唱內容大多脫離不了古本流傳下來的傳統歌詞,或者即興演唱現實中的臨時編唱。《串》的歌詞內容如下:小伙唱:妹是山上一枝花,哥是溝底一股水,花開逗人愛,水流不斷線;若愛溝底這股水,歌兒匯成“串”(德昂語,情歌之意)。姑娘唱到:好花不離水,有水花才美。不做山上花,求做溝底水;流水潺潺泛碧波,鴛鴦有水方成雙。男:鮮花一開香千里,花落水中水甜蜜。日盼香花栽水中,夜夢鴛鴦不分離。只可惜,要想見面隔著山,心想唱歌隔著水。女:有心采花花就開,有心唱歌情滿懷。高山再高不算高,歌來鋪路請哥來;河水再寬不算寬,歌來搭橋隨哥踩。只可惜,妹是鈍劍沒人取,妹是殘花無人采。
中國民歌一直是世代相傳留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是民間音樂的瑰寶。德昂族民歌也是如此,緬甸民歌的流傳與西方音樂中的記譜法有著天壤之別,他們將每個音,每條旋律,每首樂曲都牢記在腦海里,采用口頭傳承的方式,通過示范、模仿、記憶等一系列的口傳身教方式,讓民歌旋律源遠流長。
滇緬山水一脈、相敬相親,音樂文化也是同根同源。德昂族作為跨境民族,在滇緬土地上有著共同的民族信仰、民族文化。傳承民族音樂,傳唱祖輩流傳下來的民歌經典。對滇緬德昂族民歌文化的研究還處于嘗試階段,不同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對民歌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出挑戰,未來還需不斷深入探索和研究。
[1]朱海鷹.東南亞民族音樂[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
[2]尹湘云.東南亞音樂與音樂教育漫談[J].大眾文藝,2016(03).
J60
A
尹湘云,云南省保山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音樂;文幸閨,云南省保山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