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宇
(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互聯網時代古典音樂傳播新特點分析
張翔宇
(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作為新型傳播媒介,互聯網可以將海量數據可視化地共享給用戶。古典音樂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其傳播介質歷經時代變遷,從口頭傳播,到不同材料的唱片再到今天的互聯網傳播。本文研究了網絡條件下古典音樂的傳播的新特點,揭示出相關政策法規、技術以及平臺都客觀上推進了古典音樂的有序傳播。
古典音樂;互聯網;知識產權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相應的提升。音樂作為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不斷地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古代,由于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音樂的傳播長期都是采用口頭傳播的形式,很多優秀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幸失傳。自19世紀末電氣化革命與電影工業出現以來,音樂的儲存介質與傳播形式才開始大規模的改進。到20世紀末,全球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隨著微電子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數據的存儲量和傳播速度呈指數型發展?;ヂ摼W給音樂帶來了更為快捷和開放的傳播方式,給音樂的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音樂作品的流通突破了地點、時間與發行量的限制。
歷經巴洛克時代、古典時代、浪漫主義時代的歐洲古典音樂已擁有500余年的歷史,并在近現代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具有比較廣泛的受眾。歐洲古典音樂在19世紀下半葉開始逐步地傳入我國,對我國的本土音樂體系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當時,傳教士的進入、教堂與教會學校的建立和進步留學青年的歸國,將歐洲古典音樂的火種帶入了中國。目前的音樂教學,尤其是音樂學院的教育體制與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以西方音樂為樂理基礎的,如曲式、和聲、復調、配器等概念。這是因為把音樂作為獨立欣賞對象,乃至音樂會的形式都是從西方引進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客觀上講,除去全日制條件下集中學習的音樂專業學生、專業培訓機構的學員、以及民間音樂藝人與音樂愛好者,古典音樂的受眾范圍在我國并不是很廣泛。這是受到人們欣賞水平、唱片發行量、受眾群體分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而造成的。值得注意的一個新現象是隨著移動應用客戶端發展與網絡自媒體的誕生,古典音樂的傳播又找到了新的契機。
(一)網絡古典音樂權利歸屬問題
音樂版權是音樂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是音樂作品得以實現自身權利的根本保障[1]。與音樂的實體承載介質(如CD)不同,網絡音樂從出現開始就具有非物質性,它的消費缺乏競爭性,因此很容易被置于監管的灰色地帶,并脫離版權所有人的控制[2]。加之網絡媒體容易復制和傳播迅速的特點,作品的價值很容易在傳播與復制的過程中耗散。
音樂被列為我國著作權法上所認可的作品類型,在英美法系中被稱為copyright,也就是版權。我國的音樂網站在早期亂象迭出,版權管理完全失控。2010年12月文化部正式發文集中整治并清理違規的音樂網站①,237家音樂網站被整頓或關閉。
與流行音樂不同,古典音樂的著作年代通常較為久遠。按照《伯爾尼公約》②,著作權被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故去后的50年,中國也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之一,故古典音樂的樂譜早已公開且不受法律保護。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音樂作品的表演者,其權利保護期限為首次表演后的50年;對于音樂作品的錄制者,其領接權的保護期限則為錄制后的50年。一些在上世紀60年代及之前的古典音樂錄制版本,今天在網絡上通常可以被免費收聽,客觀上加快了古典音樂的傳播。
(二)加速古典音樂傳播的新技術
近年來,相交叉的個人計算機與智能移動設備,相結合的網頁與移動應用(app),聯合云計算、數據挖掘、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在硬件,應用與算法等層面共同構筑了音樂傳播的新平臺[3]。遠遠超躍了傳統的“搜索——下載”模式。其中,最讓人耳目一新的就是強大的聽歌識曲功能。
人們在電影院、商場或者是餐館等場合常能聽到一些感興趣的音樂,但通過旋律和節奏難以獲悉其名稱。詞曲結合的歌曲可以通過歌詞片段來進行詢問或識別,而古典音樂卻不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基于音頻特征匹配的聽歌識曲功能在近些年應運而生。每一種樂器所演奏出來的聲響都擁有不同的聲學特性,這主要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發聲系統和共鳴系統。同一種樂器在不同的基頻下會產生顯著性或強或弱共振峰值,這為移動設備的聽歌識曲功能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技術層面上,聽歌識曲功能主要是使用傅里葉變換對音頻的波形文件(*.wav)進行頻譜分析,然后對獲取的頻域信息進行平滑、濾波和降噪,最后使用模糊算法和移動應用運營商曲庫中的數據進行匹配,并向用戶提供相關系數最高的備選曲目,用戶對匹配結果進行反饋,后臺的算法對反饋的結果給予不同的權值進行機器學習,從而提高識別的正確率。常見的一些手機應用上均裝載了此項功能,如微信、網易云音樂、QQ音樂和酷狗音樂等。這些國內的應用拓展了古典音樂雙向傳播的途徑。
(三)網絡課程為古典音樂學習提供新策略
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體現在教育方面的最顯著標志是數字化網絡教育平臺[4]。近年來,一些網絡學習平臺的公開課程,如國內的慕課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國外的Coursera等,都為古典音樂的學習提供了新策略[5]。這些網絡教育平臺通過有質量的付費或免費課程對學員進行規定課時的授課,在課程結束時可以獲得鑒定證書。
作為打破空間限制的學習方式,網絡課程是紙質函授學習與廣播電視空中課程跨越式的“升級版”。網絡課程淡化了傳統的師生關系,甚至實現了兩者角色的反轉,高度體現了“教學相長”的理念。一些綜合類高校的古典音樂欣賞課甚至是專業音樂院校的音樂理論課作為通識課與公共基礎課共享給大眾,普及了基礎教育資源。網絡課程平臺打破了以往古典音樂的小眾圈子,卸掉了古典音樂作為“雅樂”存在的教化重擔,使古典音樂再次回歸大眾。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課程還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在現階段還缺乏面授課程中教師的核心主導作用,課程效率與傳統方式相比還比較低,存在著一些不能忽視的弊端。未來,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將會為這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四)為古典音樂提供展示空間的直播平臺
“互聯網+”的概念引發了新興互聯網產業產品的熱潮,網絡在線直播也發展成為互聯網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早期的直播不同,新型的網絡直播主要以個人為單位,利用錄播設備和直播平臺,向人們展示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6]。根據《中國網絡直播行業景氣指數分析及分析洞察》,我國的網絡直播行業在2016年實現了全年增長。曾經火爆朋友圈的秒拍、足跡等延時直播軟件被以YY、斗魚、熊貓、虎牙直播為代表的即時直播平臺取代。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已經突破200個,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
越來越多的網絡主播在直播中迅速走紅,由于幽默的性格、靚麗的外表或高超的才藝,他們積累了一大批粉絲。但是,稂莠不齊的網絡直播內容給互聯網文化產業帶來了挑戰。為此,國家網信辦在2016年11月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以保證網絡直播產業的有序運行。
個人的器樂獨奏在平臺上早已屢見不鮮,各類網絡直播的音樂會也不斷出現。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和樂視音樂等平臺將高品質的古典音樂會帶入觀眾的視野,包括瑞士琉森音樂節日樂團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音樂會與德累斯頓愛樂樂團音樂會等。高度普及的互聯網為居住在文化產業相對落后城市的人們提供了近距離享受古典音樂聽覺盛宴的機會,客觀上提高了古典音樂的普及程度。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古典音樂的傳播形式、創作手法與教育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ヂ摼W時代給古典音樂的傳播與普及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有新的挑戰。相關的法規、技術與平臺等為古典音樂的傳播與普及帶來了新動力,多種形式的傳播將能幫助更多觀眾了解古典音樂。
注釋:
① 指文化部于2009年9月3日印發的《文化部關于加強和改進網絡音樂內容審查工作的通知》。
② 指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爾尼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92年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1]程文鳳.新時期下音樂作品的網絡版權保護之法律探究——以互聯網音樂下載是否收費為例[J].傳承,2014(08):102-103.
[2]韓璐.試論網絡音樂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北方音樂,2014(10):227-228.
[3]王文森.基于旋律識別的音樂檢索方法[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4]劉長旭.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網絡課程的開發與建設[J].藝海,2013(02):108-110.
[5]李超.慕課在高等院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藝海,2016(07):107-109.
[6]史瑞敏.古典音樂也“流行”——淺析古典音樂會的網絡在線直播[J].當代音樂,2016(17):92-94.
G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