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景怡 鄧芷晴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經濟發達地區(以廣州,深圳為調查地區)小學生的音樂審美的萌芽及普及程度
洪景怡 鄧芷晴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人民生活的富裕,上層建筑也應該與經濟基礎相匹配吻合,同步發展。因此,在生活中,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注重對孩子進行藝術方面的培養,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學習樂器的兒童也越來越多;不僅如此,在教育政策上,我國不少地區也于今年將藝術成績納入了學生中考成績的一部分。這一舉措也體現了國家對學生藝術教育的重視。本文主要以深圳XX小學以及廣州舊部前小學兩所學校為例,做出調查,分析小學音樂審美現狀及原因,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措施。
小學音樂;音樂審美;音樂教育
以廣州舊部前小學為例,我們調查了該校的五、六年級各一個班。五年級調查人數為45人,六年級調查人數為38人。首先,舊部前小學的特色校本課程是豎笛,所以每位同學都會吹奏豎笛。五年級調查對象當中,課外學習聲樂或者器樂的人數為33人,而關于父母是否從事過與音樂相關行業的人數卻寥寥無幾。六年級調查對象中,課外學習聲樂或者器樂的人數為29人,父母沒有一位從事過音樂相關行業。僅僅這一項調查可看出,即使父母無從事音樂行業的經歷,他們的子女大部分都有機會學習聲樂、器樂,足以看出音樂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們重視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
通過對深圳景貝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學生,為期兩個月的觀察,綜合120個學生樣本,我們發現,即使在經濟水平相對發達的深圳市羅湖區的小學,學生們的音樂審美水平仍然是十分參差不齊的,甚至低于我們的預期。有些學生連自己喜歡什么類型的音樂都不清楚,往年學習的經典的兒歌或賞析曲目也無法很好地回憶或復唱。
結合我們小組的調查,進行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后,55%的學生有屬于自己的初步的音樂審美,20%的學生有相對系統的音樂審美,而剩下25%的學生,則對音樂審美十分模糊,沒有固定的標準。這與我們小組的預期有一定差距。我們原以為,在經濟相對發達而又重視音樂教育的廣州深圳,至少會有超過65%的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初步的音樂審美。
(一)家長對音樂教育不夠重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廣深兩地確實有不少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某種樂器,這表明,跟過去相比,家長們開始重視音樂教育了。同時,我們收集的數據也顯示,在廣州舊部前小學和深圳景貝小學中,高年級階段(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中,學習或曾學習過樂器的占了86%。但是,家長們更重視的是音樂技藝的發展,而非孩子對音樂的多向思維,對音樂的審美。
(二)流行音樂文化的傳播
新興的媒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等,對流行音樂的傳播力度遠遠大于傳統的音樂,如古典音樂等,相對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音樂。朗朗上口的流行音樂或許更受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因此,那些存留在古典音樂中的,起著音樂審美教科書般作用的曲式,樂句,發展素材,并沒有得以很好地傳播。
(三)音樂審美培養自身特殊的局限性
在音樂課堂中,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加上音樂審美其實更適合潛移默化地培養,而不是作為課堂知識講授,大多數教師就算想灌輸歷經歲月打磨的音樂給學生們,也不一定能夠找到兼顧課程進度和充實學生音樂審美的兩全的方法。因此,除了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學生接觸到具有高欣賞意義,高審美的音樂作品的機會,真的是少之又少。
經過我們兩個多月的觀察以及后續幾個月的研究,針對以上問題以及發生的原因,我們總結了改善小學生音樂審美水平的方法,我們認為這些方法不僅僅針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到大部分的兒童提高音樂審美,及其建立與發展。而這種方法的關鍵就在于,找到各種形式的音樂之間的平衡,并努力保持這種平衡。
這個“關鍵”或許過于抽象,但是其實不難發現,想要培養兒童形成成熟健康的音樂審美,潛移默化的灌輸是不可忽視,且最有效的手段。那么音樂素材的選擇在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合理的多樣的選擇才能幫助孩子形成完整系統又成熟的音樂審美。因此,作為音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書本上必須掌握的知識,我們也應該多多利用雜碎的時間,給孩子們播放各種各樣的經典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音樂。比如每節課下課前用五分鐘觀賞音樂劇《音樂之聲》,在孩子們打了預備鈴排隊進教室的時候,播放莫扎特的交響曲。我們用四年級兩個班的孩子作了一個小小的試驗(后稱這兩個班為I班和II班),在進行綜合的音樂審美問卷調查之前的一個月,我們在每次上課前都會給II班的學生播放肖邦,莫扎特,李斯特,德彪西等歷經歲月淘洗的作曲家的經典作品,當然等上課鈴打響,就會正式開始課程,相當于每周每次課,都多了三分鐘的時間,用古典音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令我們欣喜的并不是最終問卷的測試結果,因為結果顯示II班的孩子中,擁有屬于自己的初步的音樂審美的標準的學生僅僅比I班高3%,對音樂的審美十分迷茫,沒有固定的標準,對音樂不敏感的學生僅僅少5%,讓我們驚喜的是,在5次音樂課后,II班總有學生湊上前來主動詢問我課前那短短三分鐘所播放的音樂片段,孩子們表現出了對他們所陌生的音樂的興趣。
流行會隨著時代不停變換,經典的東西卻亙古不變,若要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教師和家長的引導,新媒體的運用傳播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每個人都能多多關注美育,重視美育,踐行美育。強調音樂的“潛移默化”,強調音樂教育的“潛移默化”。■
(指導教師:黃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