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匯涓
(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兩當號子”產生的自然環境及音樂特點*
王匯涓
(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說明地域空間與人的關系。同時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文化,文化依賴地域而生存發展,與當地自然環境相融合,形成獨有的特征。“兩當號子”是甘肅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產生于兩當縣,故名“兩當號子”,其中要屬云屏鄉最具特色,百年來依托甘肅秀美山水得以流傳。基于此,本文以“兩當號子”為研究對象,對其自然環境與音樂特點這兩個內容展開論述。
兩當號子;自然環境;音樂特點
“兩當號子”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在碰撞中充實發展,與隴南地域特色相融合,形成多樣性的濃郁文化。這種形式依山傍水而產生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日出而作,成為日常勞動中重要娛樂形式;在音樂上具有天然性與交融性、傳遞性與娛樂性、唱腔的多樣性等特點,在傳承中生生不息。本文基于對“兩當號子”產生的自然環境及音樂特點的主題論述,旨在引起人們的重視,對這種文化進行保護、繼承傳播。
想要了解“兩當號子”產生背景的自然因素,需要首先對所在地的自然情況有所了解。“兩當號子”是甘肅省兩當縣的一種文化形式,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號子,取地名因而叫做“兩當號子”。地理位置位于南北方交界處的秦嶺,這里海拔高,高山密布,地勢陡峭,人們在勞動中受到地形的限制,勞動效率較低,消耗體力,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們每天為勞動生計在高山中長途跋涉,常常汗流浹背,疲憊不堪,這常令人們感到勞累、痛苦壓抑。在這樣的勞作環境中情緒是悲痛的,人們為減輕勞動壓力,緩解痛苦壓抑的心情,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地方性的號子,而且該地山區密閉性較好,環境空曠,在喊號子的時候能夠遠距離的傳播,方便了人們在勞動中取得聯系,不會出現掉隊現象。從另一個自然環境因素來講,不得不簡單提及歷史原因,清朝乾隆帝末年反清人們為躲避清軍追殺,有一部分起義軍逃到今天的甘肅隴南一帶,在這里隱姓埋名,扎根生息,逐漸習慣當地的氣候、風土習俗,在長期發展中人們在大山深處日夜勞作,與當地自然環境充分融合,聆聽鳥鳴,山澗溪流潺潺流淌,這些當年逃亡的人們在這里繁衍勞動,與原來逃亡前自身地區的號子加以創新,加入新元素,形成與該地自然環境融合新的號子形式。從這里看出“兩當號子”的產生很大程度上與當地地勢高而陡峭,群山圍繞的自然環境有關,這種地方性的號子更多是趕走寂寞與抒發情感的一種娛樂方式。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集聚的省份,這里有回族與藏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勤勞熱情,在勞動中創造了大量音樂藝術。這些音樂藝術取材于本民族原有素材,是原生態的藝術,不需要精雕細琢,進行花哨的加工處理。“兩當號子”音樂特點既保留了南方先民原有的湖廣一帶的唱腔,又加入了粗獷豪放的特點,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特點在這種藝術形式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兩當號子”和很多其它號子一樣有模仿鳥鳴等動物叫聲,蟲鳴蛙叫這是每天勞動人民習以為常,最常聽見的聲音,這些聲音是天然的,是純凈的,并不夾雜喧囂的元素;歷史原因湖北等地區人民躲避戰亂逃亡此地,在這里定居下來,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勞動號子與當地號子加以融合,形成較為豐富的音樂多樣的號子。
“兩當號子”的產生更大程度上是方便勞動人民之間的聯系,在勞動中或在休憩時緩解疲勞與進行娛樂,所以從音樂上來說具有粗獷的一面。當山下號子一響,山上人們緊接著唱起來,山上人換氣時,起唱與山頂上的人們接過來連續傳唱,在音調上是同步的,交替進行,接氣中有重合部分,五度與八度的音調重合,上揚音與下滑音重合,給人感覺聲音是同步的,在和聲上是美妙的,產生獨唱與合唱的多重效果。在這樣的號子傳唱環境中人們互相附和,傳遞著勞動情況信息,在附和中人們可以起舞,面帶喜悅的笑容,步伐同步,共同取樂,達到娛樂放松的目的。
一般來說號子是沒有歌詞的,即使是有歌詞,只是少數幾句方言,“兩當號子”更多夾雜甘南人民與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方言。從唱腔上看分為花號子與排號子,花號子沒有歌詞,至少由兩個人共同發音,產生合唱效果,整個過程一次性完成,對演唱者的配合要求一致同步,不能出現間斷,這會影響演唱的整體性,達不到和聲效果,這種號子富于變化,善于大自然的聲音。排號子有歌詞,一句有7個字,音節有前后之分,前一個音節有4個字,后一個音節有3個字,中間由虛詞連接,在田間勞動演唱,人們互相“斗歌”,營造一個愉悅的勞動環境,田間野外成為愉悅的音樂天堂。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本文從兩個方面對“兩當號子”產生的自然環境及音樂特點展開了論述。“兩當號子”是隴南特有的一種號子,有著特定產生自然背景,是自然與勞動的產物,也有特定的音樂特點,正因如此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延續至今。但從現實情況上來看,當前這種藝術形式趨近滅絕,已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于研究甘肅地方歷史,對傳承勞動人民勤勞自強的精神品質有重要意義,除了對其藝術靜態的物質進行研究,還需要進行保護實踐,最重要的是保護繼承,這也是本文研究論述的初衷。■
[1] 邢楠楠.文化人類學視角下的勞動號子傳承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09:173-178.
[2] 謝珍珍.勞動號子審美特征分析[J].黃河之聲,2014,13:37.
2016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兩當號子及蓮花山花兒的音樂形態及傳承保護》研究成果(2016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