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津偉
(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天津 300387)
和聲學課程融入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改革探究*
董津偉
(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天津 300387)
和聲教學是高師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然而長期以來該課程教學也存在著教學內容大而全、忽視師范性等特點。有鑒于此,本文將從高師和聲學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著眼,來論證在高師院校和聲學教學中引入民族音樂五聲性和聲理論及其技法體系,進而培養學生基于五聲性調式和聲的即興伴奏及自彈自唱能力的思路與方法。
和聲學;高等示范院校;中國民族音樂;五聲性
眾所周知,和聲學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學習和聲的目的,不僅在于能夠讓學生嫻熟地展開對于音樂作品的和聲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和聲編配與和聲寫作技能。惟其如此,高師音樂專業畢業生才能發展出基本的即興伴奏和自彈自唱等方面的技能,也才能夠有效地適應當前中小學校音樂教學對于伴奏及彈唱能力的迫切需求,進而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占得先機。
然而,目前高師院校所開設的《和聲學》課程,其所選用的教材仍然是以杜波夫斯基、斯波索賓等人所著的《和聲學教程》為代表的國外和聲學教材,主要教學內容則是西洋大小調音樂體系的和聲原理及和聲編配與寫作技法。學習西洋音樂的基本和聲原理及編配、寫作技法自然是必需的,否則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就無法從基本理論的層面來理解和分析中外音樂作品中的各種和聲技術現象。但是,當前高師音樂專業《和聲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仍然是按照培養專業作曲技術理論人才的思維模式來設置的,并未能充分考慮師范性特點,因而相當部分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過于繁難而不具備明確的實用性。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必須對高師音樂專業的和聲教學內容加以變革,要削減那些與中小學音樂教學關系不夠密切的內容,進而在強化對大小調音樂體系基本和聲理論及基礎和聲編配、寫作技法教學的基礎上,引入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密切相關的和聲理論及技法。
那么,怎樣的和聲理論與和聲寫作技法才是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密切相關的呢?筆者認為就是中國近現代民族音樂創作中所發展起來的五聲性和聲理論及技法體系。因為中小學音樂教學曲目大部分還是屬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范疇,而且其中大部分也都是五聲歌曲。這就決定了學生如果要為這些民族音樂教學曲目編配和聲伴奏、寫作簡單織體或者展開即興伴奏乃至自彈自唱教學的話,就必須熟悉中國民族音樂五聲性的和弦構成、和聲進行及調式調性轉換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法。因此,探索如何在高師《和聲學》課程中引入中國民族音樂五聲性和聲調式理論及其技法體系,就正是高師和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方向。
筆者認為,要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改革,首先就必須建立科學的《和聲學》校本課程開發理念。需要高師和聲課程的任課教師邀請優秀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教育專家及高師音樂專業學生代表共同參與,在兼顧西洋及民族音樂和聲理論技法體系的前提下,本著密切契合中小學音樂教學實際的理念,通過民主決策來確定高師和聲學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比如五聲性和弦的基本形態如代替音和弦、附加音和弦等;五聲性和聲進行方式如同根音及不同根音的五聲和弦連接、和聲進行對于調式主音的趨向性等;五聲性和聲進行所能帶來的調式調性轉換手法(比如復合調式、調式轉調、同調式的七聲性拓展等)、五聲性和聲織體的寫法(比如支聲性復調的和聲聲部層次,“換頭”、“合尾”、“加花”、“減字”等民族音樂寫作技巧在五聲性和聲織體寫作中的運用手法)等等,都是《和聲學》校本課程應該予以安排的教學內容。至于上述這些教學內容是否都要涉及、應該怎樣安排,則應通過民主化的論證來給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能為各方所接受的課程內容安排暨教學設計方案。大體來說,應該本著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來梳理、安排《和聲學》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在有機取舍的基礎上,本著突出常用五聲性和聲技法(如琵琶和弦、空五度和弦等)的原則編制教學進度計劃,展開相應的細化教學設計。
其次,要充分借鑒、利用信息科技發展所提供的新型教法,建立“微課”化、電子化的高師《和聲學》校本教材,實現與其它兄弟課程的互滲與融通。“微課”是一種時長限制在5-10分鐘以內,專門講解某一基礎知識點或示范某項基本技能的教學短視頻。從“微課”的特點來看,無疑它是非常適用于高師《和聲學》校本課程教學的。因為一段“微課”視頻已經足以講解清楚一項基本的和聲理論或展示一項基本的和聲寫作技法了。如果將這樣短小精悍的“微課”有機地嵌入到“曲式與作品分析”、“視唱練耳”等其它兄弟課程當中去,就能夠幫助學生將在《和聲學》課堂上所學到的五聲性和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機地運用到這些兄弟課程的學習中去,從而達到相關知識與技能的融會貫通,實現五聲性和聲教學與相關兄弟學科教學的交融與互滲,在潛移默化中整體性地提升學生的和聲及曲式寫作技能,扎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樂感。
最后,還要注重將實踐創作隨動性地滲透到教學中去。當學生學習了五聲性和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后,教師就應鼓勵他們事實地展開和聲寫作與編配的實踐性訓練,并通過即興伴奏和自彈自唱的訓練來深入體會五聲性和聲技法的音樂表情效果,從而將實踐教學與訓練滲透到平日的和聲理論學習中去,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即興伴奏與自彈自唱能力。
綜上所述可見,只要我們在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利用信息科技發展所提供的“微課”等新型教法來開發特色化高師《和聲學》校本課程,并注重將實踐創作隨動性地滲透到教學中去。我們就有望在高師《和聲學》的教學中向學生系統地傳授民族音樂常用的五聲性和聲理論及其技法,幫助他們發展出基于五聲性調式和聲的扎實的即興伴奏和自彈自唱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需求。■
2013年度天津師范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和聲學課程融入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改革探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2013064)
董津偉,女,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