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海口經濟學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南崖州民歌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楊 帆
(海口經濟學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南崖州民歌是指居住在瓊南地區沿海一帶的漢人以崖州方言(閩南語系)為演唱調式的民間音樂,本文從其民歌的韻律為切入點,并通過崖州地區的文化、社會以及民俗,來探究崖州民歌的發展脈絡,這對崖州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崖州民歌;韻律;傳承與保護
海南地區的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崖州民歌作為瓊南地區沿海一帶廣為流傳的漢歌,因形式類別多樣,韻律嚴謹,成為海南民間音樂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民歌中的詩詞”,歷史文化、語言文化集成在民間音樂這一載體中來。但是隨著西方流行音樂的發展和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要求,崖州民歌這一傳統民俗逐漸被歷史的車輪拋入尾部的迷霧中,迷失了方向且瀕臨消失的尷尬境地,所以重新認識其價值,幫助指引傳承它,對歷史文化和藝術瑰寶的保護具有現實的意義。
崖州地區可以作為一個歷史的范疇,它的行政區域一直處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在南朝時期為儋州地界,唐宋以后逐步向南推移,明清已經大致固定在三亞、樂東以及黃流為區域的核心地帶,行政地理區域的南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原本土文化的逐步拓展。
歷史上的海南,并沒有現在這么炙手可熱。在那個時月,瓊地乃蠻夷荒蕪之地,交通不便,瘴氣毒蟲遍地。外來人口的涌入,在唐宋時期主要的推動力是兩點,一是海上貿易的繁榮,二是貶官文化的濃厚。海上絲綢之路的打通,為海南的地域開發、人口結構、社會文化、經濟基礎等開辟了新的天地。貿易的繁榮直接帶來了福建、江浙等地的大量漢族人口,它奠定了崖州地區的市民基礎和文化認同。貶官文化算是唐宋官僚體系中,較為獨特的風景,它在崖州民歌韻律上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唐宰相李德裕、北宋進士蘇東坡這些都是不知“崖州在何處?”的被貶之官。在海南的五公祠有這樣的一幅對聯“唐宋君王非寡德,瓊崖人士有奇緣”,這些被貶的文人官僚,把流行于中原漢族地區的詩詞歌賦帶到了海南這一文化體系中來,更多的是促進了落后文化地區的精神涵養和音樂藝術水平。
關于崖州民歌的起源年代,各家都眾說紛紜,從人口遷移和文化傳承的角度考察,崖州民歌大致始于唐宋時期。準確的說,唐宋時期為崖州民歌奠定了物質和技術的條件。物質來源于漢族人口的廣泛聚集,民俗上的共同性,促進了文化上的傳承;技術來源于詩詞平仄韻律的完善,促進了民歌藝術的涵養性,所以說有人稱崖州民歌為“民歌中的詩詞”一點也不為過。
民歌的音樂藝術形式一般表現在歌詞字數的限定、押韻的方法和平仄、音節的要求等方面,不同的區域在這些形式表達上會出現百家爭鳴的狀況,并且別具風格和韻味。俗話說“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在海南這個遠離中原而偏居一隅的海島上這樣的特性表現的尤為凸出。且不論瓊劇的板腔體唱腔,黎族民歌的“連鎖韻”就與崖州民歌的格律形成實質上的不同。
(一)句式結構
崖州民歌為了便于記憶和易于口頭傳唱,句式普遍是以三七言句與七言句的格式呈現,并以四句為一個小節或整體。如《送別歌》: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遠心越悶;站在路邊捻草尾,看風吹土填腳痕。又如《陳三五娘》:林家的話到此止,轉言回王爺根機;歡喜林家事頭脫,免了后來心操持;次日做酒來酬謝,陳三欲同兄回家;慶光即對王爺言,兩家有緣下禮茶;王爺夫人領茶禮,勞苦大人費心機;小官沒有密報答,感念恩情不了時;何春聽知此信聲,即上繡樓報娘聽;歡喜林家事頭脫,公子欲明天起行。
像這樣四句一個整體或一個小節的民歌句式結構,把所表達的情與景涵蓋其中,傳承了詩詞的精髓,給予民歌情思之美。《今文尚書·堯典》曾曰:“詩言志,歌永言。”《送別歌》以送情郎的情感線,短短的二十八字,含情脈脈,一個“悶”,一個“捻”,把女人心中的不舍、悶煩、惆悵給淋漓盡致的表露出來,達到了情景交融。像這“在已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的崖州民歌,怎能不被民間藝人所喜愛。因為稍作理解,就能感悟出民歌所表露的深情,這對于演唱者來說更能把握歌中的情感,更能與聽眾產生共鳴。
崖州民歌作為一種民俗文化,避免不了一些庸俗化的市民情懷。崖州民歌中有很大部分寫到情欲、色情的作品,這部分民歌被稱為“風流土歌”,往往被底層群眾口口相傳,成為茶余飯后的娛資,并且大多數也是以四句一個小節的句式結構呈現。如《輕輕腳行芳草園》,落筆仙洞玩仙水,游浪逍遙入深閨;軟軟手攀欄桿架,輕輕腳行芳草園;落筆仙洞玩仙水,偶遇孟榕桂花開;形影相關雙雙樂,任蜂逍遙儂花園。這首包含隱喻的民歌,所述的具體事物都暗涵深意,描繪的性情不露骨、不邪淫,做到了情趣盎然,含蓄委婉,虛實相生,堪稱妙手之筆。這種市民化的崖州民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不但具備了儒家思想上的純潔性,而且更達到了情愛上的崇高性,反而從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中凝練了崖州民歌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涵養。
崖州民歌的句式結構,從情、景兩個精神意識形態,把這種民歌以文學高度的詩詞形態給呈現出來。歌者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以情達意,以心觀物,化心為物,從而使意境交融,拍案喊絕的佳作才得以流傳。
(二)押韻與平仄
崖州民歌雖然要用本地話發音,但平仄的韻律是要嚴格的遵循的。古人把“平”聲調稱為“平聲”,對應今天的音調應該是1、2聲為平聲,3、4聲為仄聲。在平聲中有“陰平”與“陽平”之分,1聲對應的是“陰平”聲調,2聲對應的是“陽平”聲調。崖州民歌雖不能像詩詞那樣做到嚴格的“平起仄承”或“仄起平承”,但其毎首歌中尾音的音調必須遵循仄聲(或陰平)、陰平、仄聲、陽平的韻律結構,即一、二、四句末尾使用的韻母聲音必須是相近或相同的。除了每一句的尾音,其余的六個字音也須盡可能符合平仄,且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個字的尾音均不準重復。
這里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韻律是崖州地區的土話韻音,是瓊南地區的客話韻為準,而不是用國語“普通話”來定韻或定平仄。依照此種韻律,崖歌的韻腳—、二、四句的尾韻必須對押,如《兔在坡頭有月意》:兔在坡頭有月意,欲解悶愁消心機;鮮花插鬢香三載,好話交情憶萬年。“意”、“機”、“年”均押i韻,并且上聯頭兩句的聲調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末聯下兩句的聲調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意”、“機”、“載”、“年”四個詞的尾音都遵循陰平、陰平、仄聲、陽平的韻律結構,且對仗十分工整。又如《園丁人生》,它是四句一個小節的敘事民歌,“三十五年育桃李,費盡了不少心機;夜守孤煙攻卷冊,日立講臺教一時。”“李”、“機”、“時”均押i韻,“李”、“機”、“冊”、“時”四個詞的尾音都遵循仄聲、陰平、仄聲、陽平的韻律結構;而上聯頭兩句聲調上采用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末聯下兩句的聲調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二、四句末尾的押韻依舊固守著“平仄平”的結構。從中我們可以發覺到,無論是四句一個小節的敘事崖歌,還是情歌,其音韻與韻腳都平仄相調,和諧自然,吟唱也朗朗上口。
崖州民歌必須要用本地話音發音,也就是說所民歌的吟唱要用崖州的發音來唱。對一個外來歌者來說,唱的好不好,韻律運用的是否恰當,你大可在崖州地區找一個放牛娃便能知曉,因為不押崖語的韻律是根本唱不下去的。
像這樣如詩詞歌賦般的民歌怎么就難以傳承,成為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這需要從以下四點來探究。
最先崖歌是百姓用崖州語言于勞動之余互相逗趣,或是男女青年之間追求愛情而你唱我和,并從外界傳入的民間故事,經過文人騷客改編提煉,而產生出來的精華語言。雖然崖歌也有樸素通俗的民歌,但自身的韻律嚴格的限定,使得崖州民歌把握不了新一代年輕人所追求的自由灑脫、隨意無束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說,崖州民歌在自身韻律結構上的優點,反而在新時代文化沖擊下成了發展的劣勢。
還有就是崖州民歌的韻律都是依據的是本土話韻,在海南旅游文化經濟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中,普通話為代表的標準語音逐漸的普及崖州地區,新一代的土著居民,越來越分離出原有的語系,語言上傳承的減少也必然導致崖州民歌后繼人的減少。
在傳承途徑上,口頭傳唱和手抄文本流傳兩種模式的狹窄也是傳承受阻的原因。口頭傳唱的物質基礎是人的傳承,正是新一代人對流行文化和價值觀的逐漸改變,口頭傳唱的人群逐漸的萎縮,能夠聽到崖州民歌的新人越來越少,單憑流傳下來的手抄文本很難慰藉。再則大多手抄文本是以“牛皮紙”、“紅毛土紙”為材質,且年代久遠,部分還保存在老一輩人的手上,當成仙歸后的遺物隨身下葬,這更加劇了崖州民歌文本傳承的缺失。
對于崖州民歌在傳承上出現的問題,有些是無法規避的。崖州民歌坐落在“絕域危疆”的瓊南一隅,所使用的方言必然限制了它的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但承民族音樂、保護崖州民歌應該是整個社會,整個民族和每個社會成員的責任。我國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因此保護崖州民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培養新一代傳承人
培養新的傳承人首先要從教育開始。針對本土方言的逐步擠壓,雖然崖州地區的人講是海南方言,但文字基礎還是漢字,只是不同在發言上,有必要在傳承地施行雙語教育,類似于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在語言傳承上打下人力儲備。接下來就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的作用,海南具有聲樂教育基礎的高校大約有7所,可以聘請這些民間藝人來校進行技能傳授,培養更多能夠自編自唱的新一代傳承人,這樣老一代傳承人的生存狀況得到了改善,新一代傳承人也有了發揮的空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二)保存現有舊資料,挖掘整理新資料
對于現有的老舊手抄文本和民歌影音進行,電子化儲存,并建立資料庫,分門別類的進行系統整理。對文獻資料少,老一輩傳承人無法傳授的,要盡可能的廣泛挖掘和保存影音,確保文脈不斷代。
(三)組建相關機構,開展宣傳與文體活動
組建崖州民歌研究的平臺機構是崖州民歌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通過機構的引領作用,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崖州民歌保護與傳承的事業中來,并通過相關文體活動的開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在崖州民歌的傳承中得到經濟價值的體現,也進一步促進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
[1] 劉雯雯.海南崖州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研[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5.
[2] 李陽.簡論海南崖州民歌的價值及保護與傳承的對策[J].學術探討,2014,12.
楊帆(1981-),男,陜西西安人,海口經濟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創作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