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冠楠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第一中學,黑龍江 伊春 153000)
芻議音樂課程教學的學生音樂素養培養模式
于冠楠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第一中學,黑龍江 伊春 153000)
本文分析了音樂課程教學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模式,闡述了以“學演配合”的音樂課程教學的理論基礎及特色。旨在明確音樂學學科學生素養培養的要點所在,有針對性的構建特色音樂藝術教育目標體系,全面提升音樂學科的教育品質。
音樂課程;素養培養;模式
通過聘請歌舞團內的藝術家的形式,實現對區域教育、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進一步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全面提升學校現有的音樂課程的教學水平。高水準的音樂家不僅在專業水平上擁有較高的地位與表現,同時均具有多年舞臺表演和指導的經驗,聘請這些一線專業音樂和人員當做指導教師,不僅能夠實現對音樂相關理論知識體系的教學,還能夠結合其自身的表演經驗,提出更加創造性的意見與建議,能夠實現對學生音樂表現技巧性和技能性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真實的演出經驗,歸納和總結出舞臺藝術活動的規律,能夠在課程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實現對藝術表演內涵的領悟與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形成更加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1]。
“學演配合”或者是“學演結合”能夠將課程教學的體系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結合起來,使得學校成為一個學生藝術實踐與展示的基地。學生能夠直接對表演活動進行觀摩,也可以以各類形式參與到一些活動之中,進一步加深對音樂與音樂表演的理解,同時通過實踐過程能夠加深其對于理論知識體系的掌握與理解。通過實踐活動還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舞臺表演活動的流程和各個環節,也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的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對于日后是否從事音樂與行業擁有了一個更加準確的認知。
“學演配合”或者是“學演結合”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模式,其具有開放性、自由以及一舉多得的教育、教學特點,能夠轉變學院的單一教學場所特性,實現學校教學和各表演活動、競賽的參與的深入融合。“學演配合”的音樂課程教育與教學活動中,會要求各個與學校合作的藝術團體、部門為學校學生教學成果的展示(如合唱、舞蹈、演奏展演等)提供實踐場所,而且在音樂教師的努力下和這些部門、團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將展演與教學結合起來,強化對學生表演技巧與技能的教育,培養音樂與學生成為具備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發展[2]。
“學演配合”或者是“學演結合”能夠實現資源的互補,能夠實現學校與地方歌舞團之間的雙贏,能夠保證校團的長久、穩定合作關系,進而通過正面循環促進雙方的高速發展。具體說來:優秀的專業人才可以到學校校輔助任教,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同時也能為學校的音樂課程教學、學校的整體藝術活動及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提供助力。這樣歌舞團的專業人員能夠在專業素養的提升的同時給學校的課程建設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當然學校的音樂教師也可以到歌舞團中在相關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在職的培訓和學習,實現教學的相長和資源的互補。
所謂的實現了人才的互相輸送指的就是,學校可以從各表演團體中選擇和獲取優秀的藝術生源與師資力量。具體說來,學校能夠為表演團體中學歷和文化水平不高的部分成員提供接受專業教育的機會,也可以從表演團體中聘請高學歷、高素質的具有多年實踐表演經驗的藝術專業人士為學校任課教師,能夠進一步提高學校內部學生教學活動的效率與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進而實現對音樂與行業、各團體等形式的人才擴充,全面提高該行業的整體專業水準,促進音樂與團體的可持續發展[3]。
“學演結合”的音樂課程教學模式目前是培養提升學生實際的音樂理論是實踐能力過程中所探索出來的新教育模式,能夠實現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整合,通過這種形式,實現了學生了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進而形成教育教學良性運轉的新機制,值得被推廣。當然這種模式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對于資源的依賴性較高,需要有足夠音樂展演、競賽等實踐機會,這些機會和途徑在很多地區可能都是不具備的。需要學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去支持。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也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負擔,每次的展演的準備,雖然都是師生成長的重要過程和機會,但是期間教師要付出比課堂教學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綜上所述,“學演結合”音樂課程教學模式能夠強實現音樂課程教學系統性、科學性的提升,不僅能夠提高學校音樂課程教學效益與質量。還可以進一步的,在于一些專業的機構和部門的合作中提升教師、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和專業水準,能夠實現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體制改革,具有值得被大面積推廣與應用的價值。但是這種教學模式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不能片面的追求聲譽和成績,要做到以學生的發展和主體。
[1]俞海靜.音樂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研究[J].藝術評論,2012(06):113-115.
[2]陳雅先,潘妍娜.創設新型音樂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66-70.
G6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