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貝貝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 100031)
中國樂器史素養與器樂演奏事業的關系研究
張貝貝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 100031)
中國樂器簡史講述了新石器時代以來到當下發生的與樂器相關的系列事件,其中包括樂器的發展與演變。對于樂器演奏學習者來說,演奏樂曲的工程也是對作品理解和分析的過程,進而達到與作曲家交流和對話的境界。應該擺脫機械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對音樂本體有充分的認知。本文從揚琴的發展演變、學習和演奏為主線,講述中國樂器史的學習對于民族器樂演奏的重要性。
中國樂器史;揚琴演奏;民族器樂
現存在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究其成因卻不盡相同。以最早出現的打擊類樂器--鼓而言,它的發聲原理就是擊打,制作材料是石,后來又出現土、革、木等,都是早期人類生存環境中所存在的材料。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樂器并不都是單一的某種樂器發展而來的,而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對現有樂器進行探索、改進得來的。
(一)中國揚琴的歷史
揚琴,是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產物。可以說它既有中國成分,又有外來因素,二者相互交織,合力形成揚琴發展的今日風貌。關于揚琴的來源就有著很多的說發。一是認為揚琴出自中國本土。《舊唐書·音樂志》記載:“筑如箏,細項。以竹擊之,如擊琴”。更進一步的,有人是認為揚琴來源于揚州,邱鶴儔在1921年出版《琴學新編》中記載:“揚琴傳說創始在揚州,所以名‘揚琴’”,盡管現在的揚琴在演奏方法、音色等方面與當時的揚琴相似,但從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教育家項祖華先生在《揚琴彈奏技藝》一書中,認為是缺乏歷史證據和科學分析的”。我國著名音樂學家王光新在他所著的《中國音樂史》一書中附圖,指出“‘洋琴’是由歐洲輸入到中國的外來樂器”,我認為這一說法比較符合史實。
(二)中國揚琴發展現狀之我見
揚琴發展至今才幾百年的歷史,目前“402”“404”揚琴體現的功能還不盡人意,音色、音量、音域雖比“401”琴有所提高和擴展,但它們在轉調等功能任存在很大缺陷。縱觀世界揚琴三大體系---歐洲揚琴、西亞-南亞揚琴、中國揚琴,中國揚琴的優勢在于中高音區,低音區卻缺少歐洲揚琴渾厚的音響效果。近幾年中國揚琴在止音器上的發展迅速,從無到有再到日趨完善,但與歐洲揚琴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揚琴本身的改革,也應該是年輕一代揚琴演奏者所致力的目標。我們的專業學習不能只單純的停留在技術層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層面的東西也會流逝。因此,理論上的學習必不可少,學習樂器史可以讓我們了解不同樂器的起源、發展、產生及制作過程。在了解各種樂器的相關知識后,也可以更好的運用到所學習的專業上,舍其糟粕、取其精華。我認為,揚琴的教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所謂的實踐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參加演出,而是要參與樂器的制作。不僅是揚琴的教學上應該加上制作這一課程,每個專業都應該適當的學習和了解制琴的過程。在演奏中,人和琴也需要時間來磨合和修整。只有懂得制琴的過程,我們才能更好的更有依據的發揮我們的創造力去完善我們的樂器,從而提升我們的演奏,使中國民樂教學步入更健康、科學的發展軌道。
樂器史絕對不僅僅是在研究樂器形制和演奏形態等內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學習樂器史的同時,我們會對很多子學科也有所接觸,比如考古學、文獻學、史學等,這些理論知識對于演奏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器樂演奏是一門表演藝術,是將樂譜上的音符化成具體音響的過程,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提前了解作曲家對作品的情感表達,而后結合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尤其對于各大音樂專業院校的學生來說,經過多年的專業系統訓練,“照譜彈琴”輕而易舉,但是如何進行更深層次藝術處理,仍然是擺在演奏者面前的難題。因此,熟練掌握各種演奏技巧是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更為重要。如果不在演奏前,充分了解曲目的創作目的和創作背景,僅僅看著樂譜演奏,這樣的音樂是沒有“生命價值”的,也不能將作品蘊含的情感傳達給聽眾。所以,演奏人員需要充分加強和完善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現代的民樂中,有一種流行叫“移植”——把西洋樂的樂曲“搬”到中國樂器上來演奏。但是結果有些不盡人意,既表達不出西方音樂的特性,又表達不出中國樂器所能產生的特色。然而不僅是音樂家,連音樂愛好者都偏好西方樂曲。在本月的個人音樂會上,我彈奏了《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音樂會結束后,一位音樂愛好者找到我,建議我要多彈點類似的曲子,甚至建議我把巴赫、莫扎特等經典曲目都移植到揚琴上,他的原話為“你不能僅僅為那1%的音樂家服務,更要為99%的音樂愛好者服務,只有多做這種‘中西結合’,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我雖然不太認同,但這也確實是中國民樂的現狀。
我個人認為,現代中國音樂中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跟演奏一樣,只有在模仿的過程中,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格。而中國音樂正處于模仿、摸索的路程中。我相信,將來中國音樂會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散發出屬于自身的獨特魅力。
[1] 揚琴的起源問題.音樂學堂
[2] 揚琴的文化根基和淵源.中國古曲網
[3] 曾茜.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國揚琴文化研究.云南藝術學院,2011.
[4] 李靜君.中國揚琴藝術傳統審美特征探微.南京師范大學,2009.
[5] 李靜君.西方音樂史教學對鋼琴演奏的影響.音樂大觀,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