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軍霞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湘西“土家酒歌”的形成及特點
米軍霞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而湘西土家族較為突出的民俗之一就是酒歌文化。“土家酒歌”則是湘西土家族民歌中特有的一種形態。通過對湘西土家族民歌文化的了解,“土家酒歌”的形成及特點,獨具一幟的表現形式。從而加深對少數民族民歌方向的研究。使湘西“土家酒歌”通俗易懂,讓更多的讀者可以走進湘西土家族,進一步了解土家族酒歌的獨特魅力。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有著積極的作用。
湘西土家族;民歌;土家酒歌
湘西民歌中以土家族民歌和苗族民歌為代表。而湘西土家族民歌獨有的曲調旋律、節奏節拍、演唱方式、表演形式體現出了地域性的多姿多彩。湘西土家族人民的能歌善舞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湘西土家族的民歌是在土家族人民長期的聚居生活、生產及各類娛樂實踐中循序而成的,湘西土家族的風土人情、禮儀民俗、民族風格的展現,也是土家族音樂藝術的生命。在傳承中又因生活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形成了以下各類:山歌、酒歌、小調、風俗歌、擺手歌、兒歌、勞動號子等。
湘西土家族的人民生性粗獷、豪放、熱烈。“酒”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飲品。家里貴客臨門時,甜酒、白酒是重中之重的待客之物。每逢節慶日、紅白喜事或重大祭祀活動,酒的作用尤為重要,因此也有了湘西土家族獨特的“酒歌文化”。
湘西土家族自古以來就有釀酒和飲酒的傳統習俗,隨著本民族歷史的不斷演變發展,酒歌文化也隨之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式。
湘西土家族的起源: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縣、永順縣、保靖縣、古丈縣等地區。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湘西土家族的來源是多元化的,它是由古代巴人的一個支系融合當地的土著居民與進入這一地區的漢人、楚人及烏蠻等部落族群在唐末五代共同形成的。通過史籍記載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現于史籍中,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土家族這一少數民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并在1957年成立了第一個土家族自治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的民歌分類:湘西土家族人民熱情豪放、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純樸忠厚。生活在大山里淳樸的人民,他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會以一種獨特的歌唱方式交流。這種獨特的歌唱方式通常被分為以下常見的幾種: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酒歌等。
湘西土家族是聚居民族,擁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土家族民歌題材種類繁多,在完全沒有學習過系統的作曲方法和科學的發聲方法的情況下,土家族人民在表達情感時都是自己進行即興創作。而在生活生產不斷進步發展的社會中,土家族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語言體系、民族淵源等方面的差異,受到其它民族特別是漢族文化的影響,土家族民歌的發展道路發生了很大改變。土家族民歌在保持著原有的文化因素的基礎上,更多地吸收了導致本民族文化形成變遷的外來文化特征,特別是漢族文化。所以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一定的融合性特征。這樣的發展使它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但隨著社會經濟全球性多元文化融合的不斷發展,也較容易失去本民族特性。
湘西土家族人民繼承了巴人傳統的釀酒技藝,在歲月的變遷中將其加以發展完善。所釀造的酒主要有以下幾種:高粱燒、咂酒和甜酒。酒滲透于土家族人民生產生活中,它與土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禮儀民俗、民族民風有著緊密的聯系。俗話說“無茶不成禮、無酒不成席、無茶無酒不成俗”。而土家人有自己獨道的酒歌文化,酒和茶在土家族各類民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酒歌文化也融入在土家族農事節慶、婚喪嫁娶、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各類民俗活動之中。
在湘西土家族人民的人生禮俗中,土家族人一出生就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酒伴隨土家人的一生。孩子出生時要唱“祝米酒”;孩子滿月時要唱“滿月酒”;滿周歲時要唱“抓周酒”;結婚時要唱“喜酒”,行酒令、比酒量、賽酒歌;出嫁時,女方弟兄們還要穿著草鞋跟轎到男方家吃“趕腳酒”;婚禮上,新人拜堂后進洞房“搶坐新床”后,夫妻要共飲交杯酒需要唱《坐床歌》;婚后三天回娘家要辦“回門酒”。人生到了逢六十、七十、八十歲大壽時要唱“壽酒”。老年人過世,要舉行跳喪活動,一邊吃黃豆“喝黃豆酒”一邊打鼓一邊唱喪歌;迎接貴客要辦“迎客酒”。由此可見,湘西土家族酒歌文化在湘西土家族民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酒,對于湘西土家族人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飲品,并且每家每戶都會自己釀酒。釀制的多為甜酒、白酒。而白酒中數土家族的“包谷燒”最好喝。湘西土家族人民夏天喝甜酒生津解渴;冬天把甜酒加開水泡糖糝和陰米再加蜂蜜或糖當做小吃,充饑暖身。平日勞動歸來,沒有下酒菜也要喝一兩碗包谷燒提神解乏。
在湘西土家族的各項節慶日里“酒”更是重要成員,隨著酒在土家族人民生活生產活動中地位的突出,隨之相生的便是“祝酒歌”。“祝酒歌”在最初是以即興創作為主,在祝酒、勸酒、邀酒前必須自己先唱一段即興創作的“祝酒歌”表達祝愿和請求,并且在唱完之后必須把碗中酒一飲而盡。“祝酒歌”在演唱時除了實用和娛樂外,主要起著情感和信息的傳遞作用,以及歷史文化承載和傳播等多種社會文化意義。
湘西土家族是一個用語言傳承歌唱文化的民族,它沒有自己的文字,無法用本民族的文字記錄歌曲,一直都使用漢字。因此,在湘西土家族民歌中經常會有“土漢語混雜”的現象,有的句子標有土家語發音和漢字,有的直接把土家語當做歌曲里面的襯詞用,更有直接用漢語唱出的土家族民歌。因此便有了純土家族語民歌、純漢語民歌和土漢語混雜民歌。
湘西土家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在生活生產中隨著心情的變化,即興創作的民歌種類繁多,內容廣泛豐富且形式不一,所以要根據不同曲調和不同演唱環境來選擇不同的演唱方式。它大致分真聲演唱、假聲演唱、真假聲結合演唱等。
在“土家酒歌”演唱中以真聲演唱為主,這也是土家族人民最廣泛的演唱形式。而演唱者是沒有經過正規發聲訓練的土家族百姓,所以他們在歌唱時多用胸腔呼吸,而后靠喉頭沖擊的力量發聲,從而聲音高亢嘹亮。
在“土家酒歌”演唱中也有以真假聲結合的演唱形式,這種方式是土家族民歌演唱方式中最常見的,它是真聲與假聲結合而發聲。唱詞部分用真嗓而拖腔用假嗓,音域寬至兩個八度,唱腔多用在音高區。
同時波音和上下滑音也是“土家酒歌”很有感染力的表達方式。在湘西土家族民歌演唱中有很多的波音和上下滑音。有時這些小倚音會在演唱過程中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演唱環境的不同以及演唱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而表現出來。這樣獨特的演唱技巧和方式,突出表現了“土家酒歌”獨特的一面。
湘西土家族民歌之所以可以流傳至今,不僅因為它富有深刻的思想內容,還在于它以下別樣的表演特征。
疊音,它指在歌唱中,將相同的字或音節重疊。這一運用能夠增強我們對語言的感受,從而領悟到音樂的美感。在土家族民歌中,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
襯詞,在土家族民歌中,襯詞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往往不代表實際意義,而是起到一種補充音律的作用。它是既用來表示感嘆又用來加強語氣。
方言詞,湘西土家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有屬于自己民族的語言,因此它有很多方言詞。而方言作為一種生活生產語言,形象生動的反映了湘西土家族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況,例如“莫來”就是普通話中的“別來”。
押韻,又叫韻腳。土家族的民歌句式一般都很整齊并有押腳韻,如“來”、“哎”。
通過對湘西土家族的起源及民歌分類、當地發展狀況、土家酒歌文化的歷史背景和語言特色以及“土家酒歌”中特有的演唱方法與表演特征的研究,我們深深的感到,酒歌文化貫穿著整個湘西土家族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們以酒歌傳言、以酒歌為媒等。真實體現出湘西土家族的風土民俗。“土家酒歌”是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顆瑰寶。“土家酒歌”是湘西土家族民歌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標志性符號。
[1]胡遠慧.湘西土家族民歌研究[J].音樂大觀,2012(02):26-27.
[2]肖琴.古丈土家民歌及演唱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張文華.湘西土家族民歌音樂中的文化內涵[J].音樂創作,2010(01):148-150.
[4]胡遠慧.湘西保靖縣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調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
[5]趙翔.從土語山歌看湘西土家族音調特征[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3(Z1):27-32.
[6]王桂芬.論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演唱特征[D].中央民族大學,2010.
[7]田世高.土家族民歌歌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50-52.
[8]田璨.土家族民歌的發展及其藝術特征探析[D].中南民族大學,2009.
[9]孟憲輝.土家族漢語民歌音樂特色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2):120-128.
[10]談焱焱.論土家族民歌的襯詞[J].戲劇文學,2003(07):79-81.
米軍霞(1992—),女,中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