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楊光
摘 要:做中學教學模式的實施分為六個主要的步驟,作者將其與小學科學課中的沉浮單元相結合展開全面論述,試圖清楚的解釋其在科學課教學實施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做中學的有效實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做中學 小學科學課 浮沉
一、“做中學”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模式
1、“做中學”教學模式基本步驟
(1)提出問題。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是探究發(fā)現的第一步,提出問題是“做中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過程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質疑;第二部分根據學生質疑提出問題。好的問題具備兩個特點:第一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第二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2)猜想與假設。學生觀察提問后根據學生已積累的生活經驗,經過想象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新的說明方式形成他們的猜想假設。
(3)動手探究。這是“做中學”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帶著疑問,按自己的想法選擇材料做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和假設是否正確,讓學生大膽地動手做,鼓勵學生把看到的記畫下來,教師進行隨機指導。
(4)記錄信息。學生將觀察到的與實驗做出的記錄在紙上以便歸納總結出結論。
(5)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在動手探究過程中,鼓勵有不同看法的學生可大膽的提出質疑,將自己的觀點提出與大家一起分享討論。合作交流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鼓勵形式多樣的表達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好習慣。
(6)拓展延伸。適時將課堂上的問題引向生活,鼓勵學生科學態(tài)度。教師可以在每周開一次匯報會,使學生能夠及時記錄、整理、匯報將科學活動得以深入開展。
2、下面將教學模式與物體的沉浮單元的學習相結合
(1)提出問題。物體的沉浮現象與什么有關呢?鐵塊在水中是沉的,為什么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載貨物呢?
(2)猜想與假設。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觀察對象: 小石塊、泡沫、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請做出合理預測,并說明理由
(3)動手探究。試試看,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讓它浮在水面上。
(4)記錄信息。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條件:1、橡皮泥的形狀為(實心球、沉的形狀、能浮的形狀1、能浮的形狀2、能浮的形狀3)
2、量杯里的水量均為200毫升
請記錄:放入橡皮泥后量杯水面刻度、排開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狀況。
(5)交流總結。排開的水量越多越能浮在水面上。
(6)拓展延伸。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裝載的貨物多?
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建議
1、“做中學”的實施對教師的要求
(1)“做中學”要求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新課改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幫助者。“做中學”理念下教師應用先進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學習知識,使學生在做中、玩中認識科學現象,獲得科學知識。
(2)要求教師事先做好縝密的教學計劃,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上好一堂課需要做好縝密的教學計劃,其中包括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評價幾個方面。上好一堂課教師需要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小學科學課的學習是以動手實踐為主的因此教師應使學生在合理適當的范圍做出猜想與假設,在動手探究時先讓學生自主實驗遇到問題時教師及時引導解決問題。
(3)課堂“活而不亂”的關鍵是教師高超的課堂管理技巧。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很容易出現學生交流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動手實踐中把實驗材料當作玩具而不進行應有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是混亂的、理想的課堂應該是活而不亂的。每位學生都懷著興趣積極參與并主動探究的關鍵是教師高超的課堂管理技巧。
(4)要求教師熟悉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學校的教學設施與教學環(huán)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與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需要不斷地提高并且能夠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小學科學中一些像植物從幼苗到生長成植株的過程可以用幻燈動畫的形式播放讓學生形象具體的理解概念將有利于后面的探究學習。
(5)要求教師有課程意識,掌握本土教材開發(fā)的基本方法。小學科學中的實驗可以根據當地自然特點適時選取教學內容,這更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因此教師要掌握本土教材開發(fā)的基本方法要在不損壞資源的前提下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做中學”的有效實施途徑
“做中學”小學科學課教學模式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親身體驗探究學習作準備。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與假設,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教學活動的設計要來源于生活,探究實驗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親歷發(fā)現過程,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盡可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做支持者與領導者。對學生要采取多元評價方法,以鼓勵,支持為主。拓展研究難度要適當,探究時間不宜過長,以鞏固加深所學知識為主。“做中學”教學要促進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精神。教學的提高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教師需要為為學生搭建“腳手架”,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總之,做中學教學模式的實施必將會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希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廣為利用,這樣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又有利于寓教于樂。
參考文獻
[1] 光霞.21世紀英國小學科學教學的特色及啟示[J].教育導刊,2014(11).
[2] 丁琦.小學科學教育現狀調研及對策探究[D].蘇州大學,2010.
[3] 徐正文.“做中學”模式的建構及有效實施[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第四期,2011.
[4] 房慧、張九洲.“做中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教研,2011,2.
[5] 孫玉花.杜威“做中學”課程思想及其對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啟示[D].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6,6.
[6] 陳曦.談小學生科學課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第29卷第5期, 2011.10.
[7] 王根福.小學科學“做中學”的有效微探[J].教研前沿.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