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美
(河北省威縣林業局 河北 邢臺 054700)
混交林的優勢與營造技術
趙素美
(河北省威縣林業局 河北 邢臺 054700)
文章簡要介紹了混交林的概念及其六大優勢,著重敘述了塊狀混交和帶狀混交這兩種混交方法的造林模式、樹種選擇、混交比例和具體操作。
混交林;營造技術;撫育管理
營造混交林是一項很復雜的林業生產工程,是森林更新、森林優化和生態效益優化的最佳途徑之一。實踐證明,混交林是林分的最佳狀態。由于純林具有營造施工容易、撫育采伐方便的優點,多年來一直在大面積營造純林,其不良后果已經顯現:如地力逐漸降低,木材產量下降,病蟲和火災不易控制等,而混交林則能有效避免和改善這類問題。
混交林具有以下六大優勢:一是混交林能更充分地利用環境條件(光照、土壤肥力等)。如喜光的陽性樹種和耐陰的陰性樹種混交,能合理利用光照;深根性樹種和淺根性樹種混交,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層的養分和水分。二是混交林改良土壤的作用較大,能將多種礦物質歸還土壤,并形成分解良好的腐殖質。三是混交林正因為能充分利用環境條件,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比純林有較高的經濟收益。四是混交林能培育出材質良好的林木,因為輔助樹種能促使主要樹種干型良好。五是混交林對外界不良環境條件抵抗力強。可增強抗風倒、抗雪壓、抗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六是混交林因為是不同樹種,共同的病蟲害相對較少,不易造成病蟲害的迅速蔓延。
混交林的優勢顯而易見,而混交造林是否能成功,樹種的選擇、混交方法以及混交比例也很重要。不同的混交方法,對主栽樹種和混交樹種的要求及對林木生長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此,采用的混交方法不同,則各樹種的相對位置也有差異,進而種間關系的密切程序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旖环椒ń^不是不同樹種植株間的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一項具有生物學意義的造林技術,是混交造林成功的關鍵。
2016年春季,在河渠綠化和鄉級道路綠化中,經深入調查研究后,設計了6個樹種、4種混交模式組合、2種混交方法供各鄉鎮選擇:一是毛白楊與椿樹混交,株行距3m×4m;二是毛白楊與白蠟株混交,株行距3m×4m。以上兩種混交方式的目的是培育平原楊樹大徑材林。另外,為了培育平原國槐大中徑材林兼經濟林,還有榆樹與白蠟混交,株行距為3m ×4m;國槐與法桐混交,株行距為3m×3m。原則上河渠以塊狀混交為主,鄉級公路以帶狀混交為主,根據農戶需求和地塊情況可適當調整。
3.1 塊狀混交。塊狀混交是每一樹種呈規則或不規則的小塊純林,彼此交互配置進行混交的造林方法。塊狀混交施工比較方便,適于種間矛盾大的喬木樹種間的混交,比帶狀混交更能有效地利用種內和種間的有利關系。幼齡純林改成混交林或低價值林的改造也可采用此法。河渠兩岸的綠化,地形相對比較復雜,宜采用不規則的塊狀混交,即隨同小地形的變化,種植不同的樹種,適當控制混交比例。塊狀混交種間競爭較弱,成林后各自成為一個組,在塊狀地交界處,如競爭激烈可用撫育采伐來調節,這種方法既符合造林適地適樹原則,又能發揮混交林的效應。
3.2 帶狀混交。帶狀混交是一個樹種連續種植3行以上構成的林帶與另一個樹種構成的林帶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其中主要樹種的行數可多些,伴生樹種行數宜少些。帶狀混交適用于很多樹種,特別是營造種間關系尖銳的樹種更適用,因為帶狀混交可以緩沖種間競爭,即使在兩帶鄰接行上出現,也可以通過撫育采伐來調節,并在伐去一種樹種邊行后,混交林可保持相對穩定。主要用于種間矛盾較大樹種間的混交,其優點是保證主要樹種的優勢,削弱伴生樹種的競爭能力,這種方法施工比較方便,常用于喬木樹種的混交。鄉級公路兩側綠化帶,相對比較規則,適宜采用帶狀混交方法栽植,要求每側帶寬不低于15m,兩側共30m,采用主栽樹種栽植6行,伴生樹種栽植4行的混交方法。
在確定混交比例時,既要保證主要樹種在林分中始終占優勢,又要使混交樹種能夠在發展中保留足夠數量,以避免競爭力強的樹種隨時間的推移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甚至把競爭力弱的樹種“吃掉”。為此,把混交比例的上限定為65∶35,單一樹種最大面積不超過30畝。
造林完成后,從第7年開始進行第1輪撫育間伐,間伐強度不超過33%,再經過8年的生長期,到第15年的時候進行第2輪間伐,間伐強度不超過50%,主伐期為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