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秀
(瀾滄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中心 云南 瀾滄 665699)
瀾滄縣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劉國秀
(瀾滄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中心 云南 瀾滄 665699)
瀾滄是普洱市的主要植膠區之一,經過三十余年的種植發展,特別是受2000年橡膠價格上升的影響,民營橡膠得以快速發展,以糯扎渡鎮、謙六鄉為主的最早種植的群眾在解決溫飽、脫貧致富中得到最大受益。截止2016年,全縣天然橡膠種植面積達15.06萬畝,涉及11個鄉(鎮)、49個村委會、341個村民小組,建有兩個初制加工廠,年生產加工能力3 500 t,2016年已開割面積15 053畝,占總面積的10%,共生產干膠1 275 t,平均畝產干膠84.7 kg,平均售價15.0元/kg,農業總產值達1 913萬余元。
瀾滄縣種植面積和種植區域已達適度規模,在現有的種植規模條件下如何進行分類指導,強化服務,提高膠園的科學管理水平是鞏固提升全縣天然橡膠產業的前提。
瀾滄縣植膠區群眾存在傳統農業行為觀念的影響,帶來的是價格上漲強采濫割、價格回落閑而不采、樹體失調的生產局面。全縣膠園開割面積僅達總面積的10%,按種植樹齡及管理水平應開割面積也不足40%,針對這一生產現狀,加強幼齡膠園管理,建設一批高產高效示范園,是帶動全縣膠園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以糯扎渡鎮、謙六鄉庫區為重點,計劃于2017~2020年每年重點扶持橡膠種植大戶或專業合作社創建2 500畝環境友好型生態膠園。通過創建高產高效示范園,2020年前帶動全縣環境友好型生態膠園達5萬畝。
2.3.1 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膠農生產技能。瀾滄縣的膠園撫育管理及割膠技術相對滯后,植膠群眾的生產技術受訓率極低,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割膠不規范的問題。縣級財政希望給予適當的培訓經費用于膠園撫育管理及割膠技術培訓,力爭用3~5年的時間培養出一批鄉級指導員、村級輔導員和當地割膠能手,通過集中培訓和傳幫帶的有效途徑不斷提高植膠區群眾的生產技術水平。
2.3.2 對縣經作中心橡膠工作站技術人員實行分片負責和目標考核管理,根據產業規模和工作任務,縣級每年應安排相應工作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以確保業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2.3.3 積極培養當地割膠能手。對于天然橡膠種植面積達1萬畝以上的鄉(鎮),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應安排1~2名技術人員負責指導全鄉(鎮)的天然橡膠生產技術。對于種植面積5 000畝以上的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通過培訓考核、明確責任,聘請1~2名輔導員,有計劃地安排參加各級組織的割膠技能大賽,通過交流學習,提高生產技能。
選擇行間面積大,東南向或南向坡地的幼齡膠園,示范推廣“橡膠+菠蘿”、“橡膠+荔枝”、“橡膠+芒果”的“橡膠+”復合立體栽培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扶持膠農或養殖專業戶生態養殖;積極引導主要植膠區組建農民橡膠專業合作社,鼓勵和支持非公經濟通過資源整合發展橡膠加工業。
積極爭取相關渠道資金或由橡膠加工企業資助,按平均每5 000畝一個點,有計劃地在膠園林間道路線上配套建設收膠站,以方便膠農運送膠水,提高勞動效率,同時保證安全生產。
對更新改造膠園實行逐級申報審批,林業部門核發木材采伐指標,通過木材市場交易,增加膠農收入;更新改造的膠園應選擇高產、高抗品種,因地制宜地采用“橡膠+”復合立體生態栽培技術,標準化、規模化創新間作模式。積極應用推廣抗旱栽培技術,推進標準化高產高效膠園建設。
積極扶持發展膠農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膠農的組織化程度,加快推進產業規模的形成。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本著有利于產業發展、膠農增收及自愿、平等、產權明晰的原則,鼓勵膠農與科技、加工龍頭企業、流通等部門聯合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用各自優勢組成利益聯結同體,并在工商部門登記辦理相關證件,形成“科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組織模式,專業合作社經營實行“林地管理、核算、盈虧和風險到戶”,對植膠農戶實行“林地統一規劃、統一原料收購、技術措施統一實施、質量標準統一執行、病蟲害統一防治、產品統一加工及銷售”的經營模式,明確各自職責,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推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