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繼貞 胥文鋒
(確山縣樂山林場河南確山463200)
油桐枯萎病的發生與防治
岳繼貞 胥文鋒
(確山縣樂山林場河南確山463200)
本文詳細總結了油桐枯萎病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以期為林業種植者提供參考。
油桐;枯萎病;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病菌從根部侵入后,病根腐爛。皮層剝落,木質部和髓部變褐壞死,根部腐爛與枝葉枯萎、枝干維管束壞死有明顯的相關性,若某一側根腐爛,則在該根方位的樹干維管束必變色壞死,其相應的樹冠也枯萎。根際全部腐爛,植株全部枯死,根際半邊腐爛,樹冠半邊枯死;根際不規則腐爛,枝干不規則枯死。葉部癥狀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葉脈及其附近葉肉組織變褐色或黑褐色,主脈稍突出,形成掌狀或放射狀枯死斑;病葉枯黃皺縮,但多數不脫落。慢性型的病葉或葉柄逐漸黃化,葉緣向上卷縮,繼而葉柄萎垂,病葉逐漸干枯,也不易脫落。病果初期黃化,繼而有紫色帶或褐色帶產生,并逐漸干縮,最后果實完全變黑褐色而干枯,成為樹上的僵果。剖視見種仁干腐,有時見有病菌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
油桐枯萎病菌是弱寄生菌,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中存活,在適宜的條件下,病菌主要從須根侵入,也從根部和根莖部傷口侵入。發生連根現象的兩樹之間,病菌可從病根蔓延到健根。
2.1 氣象因子。據在廣西南寧地區定點觀察,氣溫23℃以上,相對濕度75%以上時病情嚴重。若溫度繼續升高,蒸發量增加,病株最易枯死。因此,油桐枯萎病從每年4~5月開始發生,6~7月發病嚴重,8~9月病株枯死較多,10月基本停止。枝干部病菌孢子座的產生受相對濕度的影響較明顯。溫度適宜時,當相對濕度在75%~80%時,發病植株少則5~7d,多則15d便產生桔紅色的分生孢子座,若相對濕度低于75%,孢子座便推遲出現。
2.2 地形地勢及土壤條件。據在廣西、湖南調查,海拔在875m以上高山地區生長的油桐幾乎無病,生長在海拔130~140m區域發病較重。紅壤地區比石灰巖地區或黃壤地區發病重。這是因為病菌是土壤習居菌,土壤性狀對病菌的繁殖和侵染有很大的影響。
2.3 油桐物種和品種。千年桐抗性最強,三年桐各栽培品種感病程度不同,但存在有抗病單株。用千年桐作砧木、三年桐作接穗嫁接后的油桐樹,具有高度的抗病性。廣西河池地區林科所620畝用千年桐作砧木嫁接的桐樹僅有3株發病。而實生的三年桐,85%因枯萎病致死。
3.1 嫁接育苗。用千年桐作砧木、三年桐作接穗進行嫁接,是防治三年桐枯萎病的根本措施。嫁接可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以3月中旬到4月上旬為好,秋季以9~10月為宜。先培育好生長健壯、直徑在1.6cm以上的千年桐砧木,再從三年桐優株或豐產的三年桐母樹上,截取樹冠中部外層1年生枝條的芽,用明顯而又健壯的春枝作接穗。嫁接以在晴天或小雨天進行為宜。要求操作熟練、快速,切口光滑整齊,接穗新鮮(隨切隨用),通常多使用方塊狀芽接,或稱補接法進行嫁接,即在接穗上將1.0c m1.5cm大小的長方塊芽皮取下,在砧木上開一個相等大小的接口,再將接芽補貼在砧木上,將砧木的芽切去,包上,露出接芽,扎緊即可,此法簡單易做,成活率高。嫁接后10d左右愈合組織已形成。成活的接芽新鮮飽滿,沒活的為暗褐色干枯。此時,可在另一面補接,也可留翌年再接。半個月后腋芽已經萌動,應將扎縛物解除。經常除去砧木上的萌芽條,促進接芽的健壯生長,并注意整形。3月份嫁接的4月底即可定植,秋季嫁接的翌年春天即可定植。
3.2 適地適樹。在三年桐枯萎病發生嚴重的紅壤地帶,應以發展千年桐為主。也可用千年桐和三年桐混交(或與其他不發生此病的樹種混交),以避免病根接觸健樹根際而傳病。
3.3 加強林區管理。應及時清除病株,挖除病根,將感病組織燒毀,病土用石灰處理,防止病害擴展蔓延。對初病樹,可采用抗菌劑(401)800~1000倍液或50%托布津400~800倍液進行包扎和淋根。
3.4 選育抗病品種。油桐枯萎病是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病樹初期較難鑒別,一旦發現嚴重時,藥劑防治已難收到理想的效果。而三年桐本身仍有抗病單株存在,故選育抗枯萎病的品種仍是防治本病的方向。
[1]中南林學院.經濟林病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
[2]張素敏,劉春雨,徐少鋒.園林植物病害發生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
[3]陳延熙.植物病害的發生和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