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紅
摘 要:傳統文化與人之間是相互創造和發展的,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其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感受傳統文化豐厚的底蘊。首先分析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隨后以古詩文教學為例,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提出傳統文化滲透的對策及方法,為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提出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語言魅力
一、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育不僅是傳統文化不斷延續的基礎,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是以語文課程為載體,將豐富的傳統文化滲透進學生心中,達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我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古代文學深受其影響,表現在思想內容、審美境界以及藝術形式等方方面面。因此較為突出地表現了文化內涵。在滲透傳統文化時,可以以古詩文為載體,將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育結合得更為緊密。
二、中學生的文化底蘊現狀
目前大陸學生寫作更注重于謀篇布局,而缺乏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聯系到初中語文的教學現狀,中學生精神世界的貧乏使得其缺乏較高的人文素養以及人格操守。多數學生在課余時間不愿意閱讀名著,一方面覺得名著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缺乏閱讀名著的性質。空乏的文化積累,使得多數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網絡文化逐步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而牽強附會、趨于粗俗、非語法化的網絡表達對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中學生較強的可塑性,使得其自身成為網絡語言的受害者。
因此面對許許多多的負面影響,限制和破除并不能完全解決青少年缺乏文化底蘊的現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增設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三、古詩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滲透的對策
1.掌握相關常識
新課標中對古詩文有這樣的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古詩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詞語和句式,應當把握忠于原文,明辨語序等原則,通過工具書及課文注釋的幫助,一步步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例如在《趙普》一文中的“太祖常勸以讀書”,該句直接翻譯較難,要先分析其語法,可判斷為倒裝及省略,按照日常的語言習慣,修改還原該句子為“太祖常以讀書勸(之)”后,含義便呼之欲出。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歸類比較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記憶。例如,總結幾大史書的體例。以時間為線索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和《資治通鑒》,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書《史記》以及以國家為編排順序的“國別體”史書《戰國策》。通過歸納記憶的方法,使學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靈活處理。
2.關注作者背景
在對作品解讀時,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因此了解作家是了解作品的基礎。作家在寫作時,生活的環境與經歷的事件對其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分析作品時,要學會知人論世,摒棄局限的解讀,而把作品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在對作者生平以及行文風格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把握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比較同時代作者的共性特點,便更容易理解作品。
例如,課文《岳陽樓記》就需要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如果僅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只能看到范仲淹勸勉滕子京成為一個不計較個人得失、時刻以國家為重、有修養的人。而如果結合范仲淹的生平就能夠體會到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僅是勸誡滕子京,也是在勉勵自己,他渴望實現政治抱負的堅強意志由此可見。
語文閱讀教學不應當只停留在表面,而應當將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結合起來,使思想層面提高,避免因為分析而分析的教學狀態,使得充滿文化底蘊的語文缺乏生機與活力。挖掘作品的思想,要站在把握作者思想歷程的基礎上,去體會、去分析文字背后所帶給我們的驚喜和感動。
3.品味古詩文中的語言魅力
漢語言有著豐富的語言魅力,句子之間的邏輯組合表現出了文章的思想意義。在分析文章時,可以以語法修辭為輔助,進行一定的語言分析,將作品深處的豐富內涵揭露出來。
例如,在古詩文中作者通過恰當修辭手法,將渴望表達的畫面和思想感情展現在讀者面前。反復對其進行品味和賞析,是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的一個方式。《江雪》描繪的“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短短兩句話就將大雪時清冷,了無行人的畫面展現出來。對仗工整,引發人們的無盡想象。有些古詩文中生動傳神的字詞也是極為值得品味和體會的。例如,《登岳陽樓》中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生動傳神的“坼”和“浮”,將包容天地的洞庭湖展現在讀者眼前。
古詩文是我國漢語言文化的結晶,其中有著豐富的內涵。學習古詩文不僅是學習作品的內容和寫作手法,也是內心的情感體驗。通過對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劉智.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科普童話,2014(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