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賴勝才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和完善。高校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 +”所帶來的優勢,強化自身的管理,不斷完善高等學校管理會計框架,在完善自身管理的同時,如何將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和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促進學校穩定快速的發展。現階段高等院校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還存在諸多的不足,我們通過分析這些不足之處,然后提出“互聯網+”下完善高等院校管理會計框架設計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管理會計;高校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2
“互聯網+”的發展強化了高校管理會計的職能,也給財務管理提到了新的高度。充分利用會計信息在制定學校未來發展規劃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上級主管部門利用互聯網下達部門預算、實時監控各單位日常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審核各單位年終決算,也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單位銀行業務的實時對賬查詢,解決了對未達賬項的掌握。達到會計核算系統與監管系統之間進行傳遞,使會計信息的時效性和集成性都大幅度提高。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為手段,更好地將業務流程、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內部控制等融合,通過運用預算管理、風險管理、績效評價等管理會計方法推進財務與業務的融合,從而更好地為單位內部管理服務,促進高校戰略決策。
管理會計為高校的日常教學和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數據支撐,“互聯網+”管理會計對于完善單位內部管理,加強內部控制,維持健康快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網+” 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不斷運用于高校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在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實際運用帶來了空前的挑戰,且對于高校等事業單位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互聯網 +”應用的大力發展,傳統管理會計理論方法顯現出很多的局限性和弊端。嚴重制約著“互聯網 +”下高校管理會計體系的完善,我們通過對這些因素的深入剖析,提出管理會計框架的完善措施,以促進“互聯網+”管理會計的穩步發展。
一、高校“互聯網 +”下管理會計存在的不足
(一)高等院校的管理會計缺乏對互聯網的科學運用
“互聯網+”下高校管理會計的發展應當較好的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科學運用互聯網,進一步完善管理會計框架的構建。目前高校在管理會計框架的構建過程中沒有較好的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沒有建立財務數據的遠程操作系統,如對各教學院系等二級單位預算執行情況不能及時掌握,就無法對單位資金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使得財務數據不能及時的核對和管理,財務核算效率低下;高校應多借助互聯網建立風險自動評估系統,通過相關風險評估軟件的引入定期的對單位的財務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存在風險的財務指標并進行及時的規避,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促進高校管理會計水平的穩步提升;應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概念運用于高校等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會計監督過程中,對財務風險指標進行記載、備份,為學校決策和日后審計部門審查提供數據上的支持,同時也保證了會計檔案的真實完整。
(二)單位內控制度不健全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有些高校會計崗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近十年互聯網的發展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財務系統、記賬方法、給上級部門上報財務報表、年終決算都有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在制度的建立上有明顯的不足,尤其是在涉及電子業務的會計制度上重視程度不夠,如會計電子檔案管理制度、會計稽核制度、單位內控制度等不健全。有些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領導在日常管理上對國家新出臺的財務會計制度學習和領悟不夠深入,會計人員在實際操作上更容易產生問題,有的單位會計人員沒按規定進行定期輪崗,違反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單位內控制度上的要求,存在一定風險。
(三)缺乏管理會計效果的評價體系
部分高校管理會計執行效果缺乏考量和評價,使得單位領導難以發現管理會計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利于會計體系的不斷完善。第一,高校在管理會計框架的構建過程中,并沒有細分出影響管理會計體系建設較多的指標,指標的不完善使得績效考核無從下手;第二,在績效考核過程中,由于高校會計業務量的增加,領導會計人員對績效考核重視程度不夠,使得績效考核失去作用,不利于管理會計構建中問題的發現;第三,對于績效考核的結果,不能及時進行科學分析、歸納,并未及時的調整和評價。使得績效評價流于形式。
二、建立高校“互聯網 +”下的管理會計體系
(一)構建“互聯網+”下的管理會計框架體系。高校應建立與“互聯網 +”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加速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引進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結合傳統管理會計理論,構建高校管理會計“互聯網 +”的會計理論體系,根據近幾年高校發展的規律,結合本單位的經濟業務,構建和完善高校管理會計“互聯網+”理論框架。首先,通過對高校發展趨勢的評估和界定,對傳統的會計核算方式和管理會計理念進行評估,在不斷實踐過程中摒棄那些不適應“互聯網 +”的會計理論,建立和完善適合當前發展形勢的會計理論體系,為管理會計體系的完善提供保障;其次,培養高校會計人員處理“互聯網 +”下龐大數據的能力,并對會計人員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熟練運用網絡會計工具的能力進行培訓,提高單位會計人員會計核算的效率和準確性;最后,制定會計人員培訓計劃,聘請專業老師對高校會計進行互聯網知識及操作上的培訓,利用互聯網、云計算逐步拓寬會計人員的工作方式,并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日常的會計核算和管理會計框架的構建中去,以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
(二)建立高校管理會計“互聯網+”的風險評估機制。一是建立學校互聯網、云計算的遠程操作系統,能夠對各院系等二級單位的本年度預算完成情況進行實時掌握,避免超預算支出。對有稅務往來業務的單位也可以進行云計算進行財務數據的統計并網上報稅,節省會計人員的操作時間,更準確更便利,有利于會計核算效率的提升;二是通過“互聯網+”引入風險評估系統,審計部門通過該系統定期的對高校的財務數據進行審核,并通過財務數據聯合專業的風險評估機構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價,對于發現的風險進行及時的規避,通過互聯網的高效率和精準性控制學校的日常風險,為管理會計體系的完善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通過互聯網對會計業務的定期統計,對學校已經發生的財務風險的數據等運用大數據的理念進行記載、評估,利用互聯網進行會計業務電子備案,上報學校領導,作為學校重大決策的參考依據。更好地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
(三)制定和完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首先要建立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建立單位網上平臺,使單位審計部門隨時查詢財務數據,實現事中審計,貫穿審計監督職能,財務部門要制定和落實好本單位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利用網上平臺,使財務數據公開透明,學校各院系等二級單位可以利用互聯網上財務數據,制定本部門下年度部門預算,確保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單位運行的良好,為管理會計的實施提供真實數據并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在高校管理會計“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中也會產生諸多不安全因素,高校等事業單位在日常管理和財務數據的處理核算過程中,應當建立監督控制體系和措施,對于復雜的業務核算和財務數據進行定期的核準,及時發現其中存在問題,對影響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和操作的財務指標和行為,要及時分析評判,出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控制,避免“互聯網 +”給高校等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帶來過多的問題,為管理會計體系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建立風險評估控制體系,網絡安全是“互聯網 +”操作和使用的最大問題,互聯網給當今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地便利,也為高校等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帶來諸多潛在的風險,通過建立單位財務風險評估控制體系,及時發現單位存在的財務風險并及時的進行規避,并通過先進的財務軟件及防火墻等技術保證高校財務數據的安全,為高校“互聯網+”管理會計框架的構建和應用提供安全保證。
(四)制定和完善高校“互聯網+”管理會計執行效果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對于高校“互聯網+”管理會計框架的構建和不斷完善極為重要。第一,通過對高校各院系等二級部門日常業務情況的充分了解和對“互聯網 +”下發展趨勢的科學評估,并結合學校管理會計的執行情況和特性進行專業人員論證,建立績效考核指標,并形成完整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為績效考核的科學性、客觀性、公正性提供保障;第二,建立內部牽制機制,績效考核由審計、財務部門牽頭,學校各院系等相關部門共同完成,以防范績效考核過程中不規范行為的發生;第三,對于績效考核結果的評價,應當結合“互聯網+”下高校等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發展的客觀趨勢,促進“互聯網 +”下管理會計框架的構建和不斷完善。
總之,“互聯網+”在管理會計的廣泛應用,使會計業務的審核從傳統的事后核算轉向注重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堅實的大數據為基礎,能夠更好地將會計業務的經濟活動、業務流程、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內部控制等融合,通過運用全面預算管理、基本建設投資風險管理、 教學專業評估管理、成本控制與管理、績效評價等管理會計方法推進單位財務與教學業務的融合,從而更好地為學校內部管理服務,促進學校戰略決策。
參考文獻:
[1]張成棟.“互聯網+管理會計”的探索[J].中國總會計師,2016(3).
[2]邵勝華.“互聯網+”時代高校管理會計的應用研究[J].會計之友,2016(12).
作者簡介:李 冰(196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工程學院,會計本科,高級會計師,財務管理,財務總監。
賴勝才(196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工程學院,會計,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