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
摘 要:在中學歷史教育當中,鄉土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我國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正是由于我國各個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結果。地域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構成的一部分,我國文化正是有了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才變得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對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視。中學的歷史課堂是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對于中學生歷史知識的普及以及對本土文化進行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中學生鄉土歷史教育現狀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促進中學生鄉土歷史教育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鄉土教育;中學生;現狀;對策
一、中學生鄉土歷史教育的現狀
1.歷史課程中忽略了鄉土歷史
在很多中學生目前所使用的歷史課本中,對于鄉土歷史并沒有進行教學方面的相關規定。在以前中學歷史的教學大綱當中,對于鄉土歷史曾經進行過教學時間上的規定,規定鄉土歷史的教學時間應該在八個課時左右,但是新課程改革以后,則是對鄉土歷史相關教學時間不作規定,這樣一來就導致本來就少的鄉土歷史教學時間更加少了。在中學歷史當中,學生所使用的課本中往往是對我國整體的歷史進程進行了介紹,對于鄉土歷史的介紹基本上沒有,教材上對鄉土歷史也不作要求。一些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往往嚴格根據課程標準執行,課程標準中少了對鄉土歷史的規定,老師就不會在課上對鄉土歷史進行介紹。
2.課程標準中“教學活動”難以得到實現
課程標準中與鄉土歷史有關的部分往往是在章節末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學活動”往往是要求以實踐的方式來對鄉土歷史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考查。比如,在某個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家鄉附近的歷史進行考查。但是這些教學活動往往很難實現,這些教學活動難以實現的原因如下:首先,在課程標準中對教學活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比如教學活動中往往會有這樣的前提,即有條件的同學可對其進行考查,但是很多地區中歷史遺跡都與學生所居住或者是上學的地方有一定的距離,出于安全考慮或者是其他原因,學生可能不會對其進行實地考察;其次,學校并不會組織統一進行教學活動,由于在課程標準中對于教學活動并沒有強制要求,而很多學校考慮到組織學生對實地進行考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還需要花費一定的財力,因此,學校并不統一組織教學活動。
二、中學生鄉土歷史教育的對策研究
1.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鄉土歷史進行滲透
要各個環節中對鄉土歷史進行滲透,首先就需要制定一個比較系統的教學計劃。將國家要求的教材與鄉土歷史進行結合,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傳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1)在導入新課時進行滲透。我們在課堂上進行新知識的學習的時候,往往需要借助某些情境或者是某些話題來將學生引入新知識的學習當中。我們可以對鄉土歷史加以利用,在新課導入的時候進行鄉土歷史的滲透,學生往往對新的知識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樣地,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滲透鄉土歷史勢必也會引起學生的興趣。(2)在講授教材時對鄉土歷史進行引用。在歷史課程的學習當中,主要是對歷史發展的整體進行系統地學習,對于鄉土歷史不能詳細地進行學習,但是在歷史教材中勢必會對不同地域的歷史都有所涉及,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及時地引用鄉土歷史,教材上所涉及的某個與鄉土歷史相關的點都能夠從中引出對鄉土歷史的學習以及認識。(3)在考試中設置一些與鄉土歷史相關的題目。學校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會對學生進行一些測試,而這些測試的命題往往都是學校自己進行命題的,學校可以在對試卷進行命題的時候對鄉土歷史的相關題目進行設置。學生也會由此對鄉土歷史有一定的重視,進而對鄉土歷史有更加重視的態度。
2.在課外活動當中開展鄉土歷史教育
很多學校都會進行課外教學活動,這些活動往往都是實踐形式的,不拘束于課堂的。學校在組織歷史課外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對一些充滿地域色彩的,有著濃厚地域文化的一些遺址遺跡或者是博物館進行參觀。這樣學生對于鄉土歷史的了解就不僅僅是局限于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或者是書本上抽象的內容的,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對鄉土歷史進行了解,也能夠加深對鄉土歷史的印象。通過課外活動的形式來展開歷史教育活動是學生對鄉土歷史進行了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鄉土歷史教育在目前的教學當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遭到忽視。鄉土歷史是我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印記,鄉土歷史不應該被忽視。我們要提高對鄉土歷史教育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在中學當中,中學生對鄉土歷史的理解有利于培養中學生對鄉土產生深厚的感情。在中學歷史教育中要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和理念,加強鄉土歷史教育的
滲透。
參考文獻:
[1]顧月仙.新課改鄉土歷史教學的探究[J].中學教師論壇,2007.
[2]陳方南.新課改形勢下的鄉土歷史教學[J].歷史教學問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