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嫚
[摘要]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尋新知識,發展新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強迫學生學習,不如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其自主學習,因為開心學來的東西永遠記憶猶新。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喜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注重激發興趣,拉近師生距離。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關鍵詞]音樂課堂;激發興趣;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教學效率,去年我開始研究個人課題《激發初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研究》。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有了一些收獲和感悟。
一、了解學生的喜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歌德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高興學來的東西永不會忘。”通過調查發現,現在的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原因是不喜歡音樂教材里的內容,也不喜歡教師提供的枯燥的教學內容。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我開始研究課題《激發初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從教學方法、內容、思路入手,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給學生創設自由的空間,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增加一些學生喜歡的教學內容,減輕“滿堂灌”給學生帶來的壓力。
對學生來說,沒有自由空間的音樂課不是優秀的音樂課。記得以前我總是按部就班地教授教材內容,每次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學生都瞪大了眼睛鼓掌歡迎,充滿期待地問我:“老師,我們今天學什么?”聽到我要講授教材內容之后,學生們發出一聲聲嘆息。其實教材內容編排得非常合理,也非常精彩,但是由于時代的差異以及學生的個性和喜好不同,教材內容并不能滿足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渴望。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細心觀察學生,認真向其他教師咨詢,利用網絡媒體搜集各種資料,在此基礎上對每一階段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并對下一階段的研究內容進行系統的計劃,此外還完成了階段性的匯報課展示。
我認真開展了問卷調查活動。調查顯示,86%的學生喜歡現代流行樂,6%的學生喜歡外國流行樂,4%的學生喜歡古典樂,4%的學生對校園歌曲感興趣。調查得知這一學情之后,在音樂教學中我采用以教材內容為主、校本課程為輔的教學策略。教材內容要學,學生喜歡的課外內容也要學,這樣才能不打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的源泉。在音樂實踐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新疆音樂的時候,我向學生介紹了新疆流行歌手刀郎,以此加深學生對新疆音樂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不只局限于學習經典的、年代久遠的新疆音樂,還讓學生了解到,新疆的音樂也在進步,也不斷有新的音樂元素和音樂形式出現。又如,教學1988年奧運會主題曲,我打算把韓國流行樂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之前猜測學生可能不喜歡,因為畢竟是外國音樂,所以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走近課堂,當宣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后,沒想到全班一片沸騰,學生興奮的程度令我有些吃驚,整堂課的氣氛活躍,學生在聽歌的時候非常認真,完全投入到音樂中。
剛開始進行校本課程研究時,我覺得把一些流行音樂在課堂上介紹給學生不一定合適,后來又想,我不介紹給他們,他們自己私下也會去聽,不如我找一些他們可以聽并且也喜歡聽的音樂來欣賞,這樣一來,音樂課的學習氣氛好了,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也就大大提高了。例如,在初二年級教學戲曲時,可以想知,京劇雖然是國粹,可學生不喜歡,如果按照教材內容講授,學生不感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好。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現在很多流行樂里面都融入了戲曲元素,如周杰倫、林俊杰、胡彥斌等演唱的很多歌曲里都有戲曲元素,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流行樂相結合,既能贏得學生的歡心,也能使之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再如,在音樂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了小沈陽的演藝經歷,告訴學生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守株待兔,坐享其成,而是他自身刻苦努力的結果。我還把小沈陽的成名曲《大海》教給學生。這首歌很經典,我很早以前就想教給學生,可是怕學生覺得這首歌年代久遠,于是這個想法就擱下了。現在正好借了解小沈陽的契機,我把這首既經典又好聽的歌曲教給學生,學生非常喜歡,樂在其中。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通過問卷調查以及最近我在課堂上的觀察,我基本上能揣測出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所以特別選擇了很多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素材。我還準備了很多不同的課程,如學生非常喜歡的街舞、踢踏舞、瑜伽等,對于比較出色的藝人及作品,如邁克爾?杰克遜等,我都將其編排到不同的課程中,通過這些課程介紹給學生。
音樂課程涉及音樂聆聽、音樂表情和音樂創作這三項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相對明確而具體的課程內容,并從音樂學習的特點出發,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對音樂的親身體驗,逐步培養和提高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音樂能力。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前一段時間的一節《電子音樂》教學中,我給學生介紹了很多新穎的電子音樂視頻。這些視頻在我第一次觀看的時候覺得眼前一亮,緊緊抓住了我的心,介紹給學生時他們更是驚喜萬分。這節課我向學生介紹了怎樣跟著節奏鮮明的音樂手打節奏,并且教給學生幾種節奏型,最后讓學生自己創編節奏型并進行比賽。學生興趣十分高漲,編排的節奏型也非常新穎。
三、注重激發興趣,拉近師生距離
自從開展課題研究以來,在每節音樂課中我都加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我與學生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我們之間不是朋友勝似朋友,他們很喜歡我,主動找我聊天,覺得我們之間有共同語言,可以像朋友一樣談自己的偶像、談自己的愛好、談自己的理想等等,師生關系變得和諧融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很感興趣的事物,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比如,班級的個別學生上課表現一向不好,成績欠佳,對我也有抵觸心理。偶然間,我發現他們的樂感不錯,就鼓勵他們接觸音樂,唱唱自己喜歡的歌,還鼓勵他們參加學校的藝術節。為了在藝術節上取得好成績,幾個學生常常湊到一起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歌曲。他們很感謝我給他們提供的這個機會,我們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融洽。
我一共教7個班,針對不同的班級我會備不同的課。學生有喜歡唱歌的,有喜歡欣賞的,還有喜歡自己表演的,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都尊重他們的意愿,使他們每堂課不僅有收獲,而且學得很輕松。以前期中和期末考試時,教師通常都要求學生每人演唱一首歌,雖然學習了很多歌曲,但一些不喜歡唱歌的學生很不情愿,覺得唱歌不是自己的強項,不想表現自己,因此大多選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演唱曲目,想以此應付了事。考試時學生很緊張,氣氛也很沉悶,畢竟很多人覺得自己是被逼迫站在前面唱歌的。后來我改變了期中和期末考試的形式,學生不僅可以唱歌,也可以表演或者展示更多藝術特長。考試時,學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組織樂隊演奏的,有演小品的,有表演魔術的,有說相聲的,考試就像開聯歡會一樣熱鬧,充滿藝術氣息。這些教學活動,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教育部.初中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