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維平
【摘 要】本文就中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選詞不當、語法選用錯誤、文化差異混用等問題,指出辨意選詞、活用語法、對比文化等策略對培養學生正確英語學習思維和敏銳語言感知的促進作用。由母語負遷移指活化策略運用,使得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言學習環境中主動認知英語,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準確性和地道性。探討母語負遷移,對改變課堂教學中中國式英語現象和培養語言文化知識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意義。
【關鍵詞】母語;負遷移;實踐;交際
學生學習英語往往回受本族語言的邏輯思維、文化差異、語法運用等方面的影響,產生很多中國式英語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讓學生在不自覺運用過程中產生了錯覺,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勢。走出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讓學生真正能靈活自如學習和使用英語,利于他們在發現問題和主動探究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感悟體驗,便于他們在主動實踐運用的過程中積累豐富語言文化知識,提高整體綜合運用能力水平。
一、辨意選詞,防止“張冠李戴”
詞匯是組成英語這座大廈的墻磚,是支撐語言運用的基本骨架。盡管詞匯都是由一定字母構成,但表達的意思可謂千差萬別。特別在一定的語境中,詞匯表達的意思更是各不相同。詞即使意義相同,其在詞義、內涵、外延、搭配、用法也不盡相同。根據表達意思選擇適當的詞語,對防止張冠李戴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辨意選詞,更能體現學生語言知識積累。如,在我國有個“老好人”,其實這不是“他是個好人”的意思,相反是指唯唯是諾的人,這樣的翻譯不能運用“a good man”來表示,而是“a yes-person”。再如,“興奮”這個詞語,詞典上的解釋就有excitement; exciting; be excited; [生理] excitation; agitation等。但在實際運用重要結合不同的語境才能準確表達相關的意思。我們都為旅游感到興奮。We were all excited by travlling. 他興奮得聲音發顫。His voice trembled with excitement.這些詞匯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意思,需要根據不一樣的語句意思進行表達,也才能原汁原味地體現其本質內涵。
根據意思選擇詞匯,讓學生跳出母語思維束縛,從明確而具體的語境中挖掘值得運用的詞匯對豐富學生認知視野思維起到一定指導意義。根據語句表達的整體內容,組織學生就其中的重要詞匯運用不同方式予以表達,能使得他們在獲得更多表達途徑的過程中準確找到運用方式。
二、關注語法,拒絕“邯鄲學步”
關注英語語法,并通過比較來掌握運用規則和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漢語表達與英語表達的最大區別在于彼此的邏輯思維上是直線型還螺旋式,特別在運用表達順序上有著不一樣的差異。抓住彼此之間的細微差異,鼓勵學生從相關的語法要點中篩選出要點,能使得他們對語法認知有深刻的感知。
從語法運用中發現差異,對突破生吞活剝的表達運用起到一定引導作用。如,在學生在初學習be動詞時,主要包括is、am、are、was 、were等。在了解了動詞do時,主要是does、did等形式,出現了be與do動詞的相互交叉混淆。像“昨天我和我的哥哥看了一場有趣的電影”,有些同學會翻譯為“My brother and I were see an interesting film yesterday”。很顯然,主要是動詞運用上出現了偏差。再如,凱特到商店購物。有的同學則翻譯成:Kate goes to buy some things.其實,該句應該翻譯成:Kate goes shopping即可。因為英語中的go shopping就是表示購物的意思。
從中西方語法差異入手,突出彼此之間的異同,能幫助學生從中摘錄更多有價值的學習信息線索,讓他們養成規范的意識。語法運用要想做到熟能生巧,應該在“反復練、練反復”的前提下,多讓學生有更多實踐運用的機會。突出語法中的要點,引導學生主動識記運用,對深化理解感知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三、鑒賞文化,改變“生搬硬套”
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積淀豐富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從文化視角中審視英語表達運用,不僅能避免照搬漢語表達的問題,還能夠使得他們在實際運用中真正有所發現。離開了文化的鑒賞,所有的英語表達只能是形像而非神到。
割裂了文化對語言的支撐作用,定然使得學生茫然無知。如,在國外提及別人的年齡、收入是及不禮貌的,對方會認為你在刺探隱情,往往會以“I dont know”或者“Its a secret”來應答。而這又讓詢問著尷尬,所以在公共場合不能以“How old are you?”來詢問別人的相關情況。同樣,對于別人的夸獎,我們總要謙虛一番,但西方人則會以“Thank you”來回敬你。
重視從中西方文化角度來審視英語運用,應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交際場合等各種要素的基礎上,多給他們鑒別比較,讓他們能夠從中獲得相應的感知。鼓勵學生反復運用表達,讓他們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理解,形成正確、流利的表達能力和語感能力。
總而言之,母語負遷移成了英語教學的“絆腳石”,成了學生不得不說的“隱痛”,但若只要教學方法得當和合理引導,定會使得學生走出這樣的困境,使得學生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知識。關注學生在詞匯、語法、文化等方面的學習認知需要,通過對比剖析、探究生成、訓練引導等策略,定能利于學生在獲得深刻感知印象的基礎上積淀豐富文化知識,形成正確語言感知和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郭妍.母語負遷移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