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一群人圍攻一個人,這個社會一定是恐怖的。一群人點贊、點評一個人呢?如果是追悼會,多半是真情;如果是表彰會,可能有感動。而如果事情發生在微信群,大約也許會惡心。
你的手機上有多少微信群?同事群、家庭群、同鄉群、同行群、閨蜜群、同學群、戰友群、文友群、釣友群……家長群。眾群之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幼兒家長群”,絕對是奇葩。
幼兒們的表達,正處在初級階段,好多事情都需要老師和家長直接溝通,以前是字條傳話,后來是電話、短信、家校通,現在簡單了,借助新媒體平臺,老師一鍵搞定“幼兒家長微信群”,交流隨時隨地,溝通圖文并茂。
教師節那天,早上六點半,幼兒家長群就開始萌發不安的躁動,不斷有祝福信息向老師兼群主推送:有祖孫三代一起上陣給老師送祝福的;有帶著孩子錄制短視頻,問候老師節日快樂的;有幼兒的爸爸親自賦詩一首……老師有些招架不住,不時回復“謝謝”,馬上又有人接連跟帖:老師,您別回了,歇歇吧,太辛苦啦。
而在平常日子,這個群的活躍度也非同尋常。老師任何時候發送圖片、通知,或者布置家庭作業,都有一群人立即跟進:老師辛苦了……那感覺,像是走進飯店的門廳,遭遇一排迎賓小姐的問候:歡迎光臨!歡迎光臨!又像是稻花香時節,聽取蛙聲一片。甲家長圍觀數日之后的真實感受是,父母們太賣力了,有時給綁架了似的,不回復不像話,回復也只能沿用那句套話:辛苦啦。乙家長更有感觸,一些父母也是醉了,搞得老師好像生活不能自理一樣,客套背后,全是心機,都有套路。
贊美一旦成群結隊,獻媚就會粉墨登場。有位心直口快的家長,某日也是心血來潮,將自己在幼兒家長群里“群居”半月的一點感受發到微信上,最后落腳點調侃的是她父親:……才上幾天的小托班就這么熱乎,講真的,有點心疼我爸他們了,什么時候醫患關系也這么和諧就好了。推送之前,她屏蔽了幼兒園的老師,就怕引發誤讀。哪知幼兒家長群里就有不懷善意的微友,將此條信息連帶下面的點評,一并截屏私信給老師。
窺一群而知當下人群的心態,知社會的生態。現代人被綁架,有時是朋友圈的點贊、投票和轉發,有時是微信群的紅包派送、愛心捐款,而幼兒家長群,當是怪胎之最,以幼兒為人質,被綁架的主體對象則是家長,不定期展開的是一場場套路的比賽。作為旁觀者,我有一點感想:任何一個場合,當表達演變成某種站隊的表演,點贊其實已不再有什么實質的意義。而當人們樂此不疲地戴著面具的時候,是不是該想想:社會人文環境的PM2.5“爆表”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