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觀、全面、準確地研判青少年犯罪形勢,是創新青少年社會管理,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礎。,新形勢下,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面臨著新問題。在青少年犯罪預防中,應注重早期教育,在對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工作中,應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為上”的理念,注意保護相關人群的隱私及注意一些相關表述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等問題。本文分析了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特點、成因、預防策略。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現狀;犯罪及其預防
一、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特點及成因
由于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暴力文化影響等原因,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逐漸增多。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手段殘暴程度,影響之惡劣對社會仍產生著較大影響。
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狀不容樂觀,可以用“數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個詞來概括。從數量上看,全國約2.5 億學生,其中違法犯罪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總數的萬分之六。大城市更高,達到萬分之二十點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達70%左右;從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單純,易于沖動,不計后果,其犯罪危害極大。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有:①犯罪呈低齡化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齡為16歲,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齡已降低到14-15歲。
②社會閑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違法犯罪青少年多數是輟學生、失學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務工的青年農民工等。他們大多閑散在社會,無所事事,極易發生違法犯罪行為。③在校學生作案逐年遞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約占青少年作案人數的18-22%。
④犯罪的類型復雜,他們或敲詐勒索,或盜竊搶劫,或聚眾斗毆,或殘害親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計算機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方面等客觀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觀因素;從主觀上看青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思想認識上漸趨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歡模仿,但辨別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極易受不良影響而導致違法犯罪;從客觀方面原因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學校、家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許多影響青少年成長的新情況、新問題,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誤,學校教育的偏差和社會上各種不良或腐敗風氣的影響等,都會使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開展全方位法制教育,建立一般預防長效機制
1.大力推行“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將法制教育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
“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應圍繞職業院校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來開展活動。司法機關應在各職業院校中建立青少年維權小組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指導中心,經常深入學校進行調查研究,把握學生動態,與學校共商對策。既可采用傳統的入學法制教育講座、座談會、模擬法庭、知識測驗、演講比賽、法律征文等形式;或在教學課件中插入法律視頻、動漫等體裁,寓教于樂,使學生們“愿意聽、聽得懂、記得住、做得到”;甚至可結合新時代法律、德育教育背景開展以“閱讀一本好書、觀看一部好電影、瀏覽一個好網站、朗誦一首好詩、唱一首好歌”為內容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普法中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法律教育讓廣大青少年廣為接受。
2.將“法制信箱”與心理咨詢有機結合,架起與學生的溝通橋梁
為及時了解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態,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司法關懷,可在各職業院校設立“法制信箱”,指定專門的司法人員定期取閱信件進行答疑,暢通和學生的溝通渠道。對實名提問的,可通過各職業院校內的心理咨詢老師尋找學生本人進行面對面地交流解惑。對匿名提問的,可將問題匯集并統一在定期的法制講座中給予解答。對集中反映某類問題的,可在法律宣傳日活動中采編相關案例和開辟專欄加大宣傳力度。
3.組建關懷青少年成長專業人才庫,確保預防教育的規范化、專業化
為確保在校學生可以得到長期而專業的關注,司法機關可以與各職業院校內的法律專業教師共同成立專門的法制宣教青年志愿者隊伍,定期輪流到各學校進行授課,將多年的法律感悟與辦案體會與在校學生分享,并通過經辦的相關案例給予學生深刻的警醒,防止由于隊伍人員流動性大導致教育預防工作與現實脫節,使預防工作有一支人才庫作為堅強后盾,走上規范化、專業化的道路。
(二)管理青少年日常行為
青少年正處在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導他們開
展建設性的業余活動,能夠有效預防他們的犯罪行為。
第一,組織豐富的業余活動。犯罪學中的社會控制理論認為,很多犯罪行為是在閑暇進行的,因為在閑暇時間社會控制很弱,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閑暇時間受到不良影響和進行違法犯罪行為。如果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占據青少年的閑暇時間, 他們就沒有時間進行違法犯罪行為。因此,要盡可能地用積極有效、 充滿趣味的業余活動, 占據青少年的閑暇時間,預防他們利用閑暇時間進行不良交往和其他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應當重視組織社會力量切實幫助青少年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例如,家庭問題、 人際交往問題、 多種心理問題等。
第三,控制不良行為。對于已經表現出違法犯罪行為苗頭的青少年,應當通過多方面的監督、 管理等手段, 對其進行必要的控制, 不能期望他們在做事時都能夠做出恰當的決定,也不能期望他們總是有能力管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重視“他律” 的作用, 通過社會力量的多方面參與,恰當利用外力控制青少年不良行為,預防他們在自控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由于自我放縱而陷入違法犯罪的泥潭。
第四,進行必要懲戒。對于已經進行了違法犯罪行為的青少年,應當依照法律和其他相關規定給予必要的處罰。不過, 在國外循證矯正實踐( evidence - based practices in corrections) 的發展中,人們提出的“四比一” 的強化原則, 有助于認識和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當一個人受到正強化的頻率高于受到負強化的頻率時, 就能夠較好地實現持續性的行為改變。研究表明,當正強化和負強化之間的比例為 4: 1 時,這樣的比例是促進行為改變的最佳比例。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實際上也是一種促使青少年轉變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 學會建設性的行為模式的過程,因此,在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中,要堅持正面鼓勵為主的原則,不過,在必要時,也要給予適當的懲戒,可以按照 4: 1 的比例進行鼓勵和懲戒,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獎懲活動的積極效果。
作者簡介:劉一帆,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與反恐怖學院經濟犯罪偵查2015級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