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朝霞+鄧紅蓮
摘要: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卻也是幸福的,看著孩子們能健康地成長,看到他們取得進步,這就是一種幸福。從一個孩子的轉化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要無條件地去愛學生,只有愛能打動孩子,才能做到真正關心孩子。我也知道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有做到了解其所需,才能走進其心里。
關鍵詞:關心;關注;愛
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組織者,教育者,引導者,其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有人就把班主任工作稱之為藝術。的確,一個個的孩子就是一個個的工藝品,細心雕琢,就會成為一件珍品,如果粗制爛造,就會成為廢品。
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是辛苦的,卻又是幸福的。看到孩子的成長、進步,那種身為教師的幸福感與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剛進小學校門的一年級的孩子好像還沒有從父母的懷抱中脫離出來。我班有個孩子叫陳揚,入學二周了,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紀律,總是我行我素的。但我看得出來孩子也不是有意而為之,大抵是沒有經過訓練,不知道何為上課。老師講老師的,他總是說他的,當給他提出某個問題時,陳揚總會說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出來,。比如,上課時,我給學生講故事,講得興高采烈時,他走過來,扯著我衣角說:老師,我餓了。弄得我啼笑皆非。又比如有一次,我問他:你看到了什么?他卻說:今天我自己進學校的。
孩子的這種狀況是想讓老師關注?還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證明自己做到了不用家長送進校門?是他的心里還沒有上課的概念?還是說他根本沒覺得他現在是小學生了,要學著認真聽講?
帶著這些個疑問,我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
為了讓陳揚盡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課堂上,我密切地關注著他的動向。我發現這孩子總也坐不好,總是一副沒有力氣的樣子。于是,我走過去,掰了掰他的肩膀,他睜大眼睛看著我一會后,就直了直身子,可過了一會就又恢復原樣了。于是,下課后,我拉著陳揚問他:“昨晚沒睡好覺嗎?”陳揚說:“我爸爸昨天不在家。”聽著他又這樣在回答,我就順著他的話問了:“爸爸去哪了?”“我爸爸上班了!”看,孩子還是會聽話,會回答的呢!我又問他:“爸爸為什么上班呀?”“爸爸上班才有錢!”“哦,爸爸去工作了,沒有回家,陳揚想爸爸了,想得睡不著了,是嗎?”“嗯!”“想爸爸了可以給爸爸打個電話,該睡覺時你不睡覺爸爸上班時也會擔心的。”“哦。”“你要好好睡覺,好好上課,爸爸才會好好上班,知道嗎?”“嗯。”“陳揚,這道題你怎么錯了?”“我不會!”“要不要老師再給你講講?”“嗯。”“陳揚,昨天回去讀了故事書了嗎?”“嗯……忘記了。”“今天記得回家讀嗎?”“嗯,記住了!”“陳揚,昨天放學誰接你的?你最喜歡家里的誰?”“陳揚, 教室里有些紙屑,你能掃掃嗎?”就這樣,我時不時地找陳揚交流,交流他生活中的情況,學習中的問題。和陳揚交流得漸漸多了,他似乎也不排斥我,總跟我講他家里的事。我了解了他們家里的一些情況后,就與他父母都進行了溝通。孩子的父母也知道自己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鮮少與孩子見面、交流,知道作為父母,他們沒有很好地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于是也答應說會多與孩子見面,多與孩子交流。
有付出,總會有回報。現在的陳揚,已不是當初進校時站隊歪著身子,上課說肚子餓的小寶寶了。遇到不懂的題目,陳揚馬上跑過來問我:“老師,這題我不會!”待我給他講解后,他什么也沒說,馬上跑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做著剛才我給他講解的題目。
看著今天的陳揚,想想當初那個什么都不懂的陳揚,真的是判若兩人。
從陳揚的改變,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關心,父母的關懷,缺少一方,孩子的生活就會失去一些色彩,孩子的學習也會缺少一份動力。
一、要無條件地去愛孩子。
燕子老師說過:“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是所有教育的前提。”接納孩子的本來面目,接納孩子的優點和不足,接納他的情緒,只有真正的接納,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老師的細心發現,耐心教導,父母的陪伴,都在無私地接納著孩子所有的本來,從一個真實改變成另一個真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做到的,這些工作,真的是潤物細無聲。接納著孩子的不足,改變著孩子的不足,讓孩子向著好的方向前進,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愛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鑰匙。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孩子不是去阻止他去犯錯,而是讓孩子在一次次的犯錯中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愛別人是權利,被人愛是幸福。作為一名老師,愛學生,既是一種義務,更是我們的責任。巴特樂說:“愛和信任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師帶有愛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的一瞥,幼小的心靈也會感光顯影,映出美麗的圖像……”
三、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小學生具有不完全行為能力,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往往取決于自已的愛好,喜歡了,就會認真去做。不喜歡,就是逼著他做,也許能一時做好,但是不會長久地去好好做。這就需要老師們有一顆關愛孩子們的心,要時刻記住多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
關注學生的方法有多種:批評,鼓勵,表揚,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若一個孩子總是犯錯,總會出錯,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指出他的錯誤,批評他,并告訴他要改正錯誤了。可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往往這些批評會給許多孩子帶來一種消極的情緒,同時也會給老師帶來負面的情緒。為了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正面的引導。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更離不開學校、社會的教育。作為老師,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要靈活隨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提高他們識別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與信念,進而轉化成為發憤學習,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人際交往心理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曉新
2、2、《心理學》華東師大出版社 韓永昌 2009.6
項目編號:2015GB125,中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與語文教學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