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愛娣
摘要:德育,是小學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時要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強調教育應挖掘人潛在的智能,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強調教育的內容逐漸朝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相融合的方向發展,使受教育者成為既有人文思想又有科學思想,有深厚、廣博的文化積淀的人。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學德育工作,堅持在教學中強化和滲透德育,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關鍵詞:小學德育;工作;明確;責任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再是單純的書面知識的單項輸入,而是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尤其是德育工作。小學階段是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的重要階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用身邊生動真實的案例來感染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日常行為習慣。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單純的語言說教并不能真正地實現德育工作,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安排,把德育教育活動滲透到每一天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去。下面我就來談一談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幾點做法。
一、明確責任,調動每個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我校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以學生養成教育為重點,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教育活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素質。加強學校德育的科學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1.調動班主任教師加強班級管理的積極性。為調動他們育人的積極性,學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職責、考核細則,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在評先、評職、晉級等方面優先,大大調動了班主任的積極性,使我校班主任隊伍穩定。2.調動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學科教師是不容忽視的德育工作者,學校提出要在學科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滲透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同本學科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給學生深刻的影響,形成強大的內化力量。各學科德育以知識為載體,能實現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效果。
二、抓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教師歷來被人們贊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誰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師隊伍,誰就擁有高水平的思想教育主動權。通過多種措施促使教師做到精神文明、業務過硬、愛生敬業、遵紀守法,因此他們才能全心育人,進取不息,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的職業道德觀念增強了,就會在班務、備課、上課、組織各項活動中把德育擺在重要位置,始終貫穿于學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才能有效地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展。
三、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用環境感染學生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于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同的環境對于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如果一個學生長期被家長和教師批評,那么他就會學會指責;如果一個學生總是受到鼓勵和肯定,那么他就會擁有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總是被諷刺和挖苦,那么他就會變得自卑;如果一個學生總是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會學會感恩;如果一個學生總是處于對學習和生活的恐懼當中,他就會覺得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總是得到身邊人的認可,他就懂得了自愛。所以,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態度,多用賞識的目光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教育學生要寬容待人,嚴于律己,學會和同學友好相處、互幫互助,以營造和諧、友好的班級氛圍。
四、以表揚為主,耐心地教育學生
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肯定,有了教師的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進而產生一系列的積極的連鎖反應。比如上課時,教室亂作一團很多學生都沒有做好上課的準備,教師進入課堂,如果只是集體批評,學生意識不到自身的錯誤,如果點名批評,其他學生就會幸災樂禍,這樣的批評毫無意義,倒不如教師觀察班內學生的情況,選出班里坐得端正、書本準備好、做好上課準備的學生來進行表揚,其他學生的視線就會被這個同學所吸引,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會快速地效仿,班里的秩序很快就會井然有序。批評使學生反感,表揚使學生自信和感恩,我們為什么不多表揚呢? 通過這樣的方式用積極的因素去教育和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行為,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相互促進。
五、建設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單位,也是教師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組織保證。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可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當然,這需要教師做大量細致的工作,和學生一起確定班級目標。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全班同學參與制定,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才能把自己的目標和班級的目標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班風,這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德育教育。
總之,德育工作者不僅要積極引導小學生的活動,更應該積極參與到他們的各種活動中去,既做組織者,又做參與者,讓學生拉近與自己的距離。如果德育工作者在各種活動中,都能融入到學生中,為他們吶喊、助威,這樣不僅使師生的情感加深了,也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作為一名小學德育工作者,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戰勝小學生德育問題面臨的種種挑戰。
參考文獻:
[1]王福英. 論小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1)
[2]張幫琴. 淺談小學德育教育問題[J].華章,2013,(06):289
[3]杜威著,土承緒等譯,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儲培軍,德育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5]王月林,《論德育向生活的回歸》,當代教育論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