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院民事調解制度是指依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雙方當事人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進行協商,以便達成協議,解決糾紛。它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糾紛解決機制,在排除糾紛、化解矛盾、維護日常生活經濟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并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因此有必要在總結過去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完善法院民事調解,使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
關鍵詞:調解;民事制度;完善
民事調解制度在我國的司法審判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抗日戰爭時期的馬錫五模式到現在的人民調解制度,對完善我國的司法審判活動、補充審判不足、化解大量民間糾紛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調解制度也需要適應變化。
一、調解原則的完善
目前民事訴訟法規定調解過程中一定要查清事實、認清是非。要實現這一原則就要求法院對案件事實問題進行嚴格的調查,從而使審判人員作為調解人做出盡可能正確的主觀判斷。而調解作為解決當事人糾紛,本著自愿協商的原則,應當允許在某些具體案件可能沒有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情況下,但雙方當事人也依法達成調解協議,就不應受此原則的約束,法院應當對這種雙方合意的權利處分行為進行認可。
二、建立調審分離的訴訟模式
根據我國的民事訴訟的相關規定,法院的民事案子一般都是分配輪換制,經常從立案到案件結束都是同一法官在主管。所以這就導致調解和審判都是同一個法官的情況出現。如果當事人沒有達成調解協議或者不服調解的。開庭審判和主持調解的是同一法官。法官會帶有調解時的主觀評價,不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如果采取“調審分離”就會大不相同。所謂“調審分離”制度即將調解程序從審判程序中獨立出來,由不同的法宮來進行操作,兩種程序之間互不影響,具有獨立性。這種調解模式可以把調解權與審判權分離開來,互相獨立,使得當事人的意愿避免受到審判權的干涉,實現合意自由,保證調解過程和結果的公正,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另外,根據我國國情,將調解法官與審判法官分而設立,并將調解前置于審判,可讓有限的具有調解經驗的法官專門從事調解工作,將其從日益增多的訴訟中脫離,有利于調解工作更加專業化、專家化。結合實際,審調分離還可以有效地保證法官的廉潔性,使得當事人的合意免受審判權的干涉,能夠充分法院調解的作用。
三、建立當事人主義為主的調解模式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中關于調解的規定,法院調解模式是由法院居中進行調解,并對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進行確認。造成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對法院的作用依賴和期待過高,最終卻是忽視了自身權利和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因此,應當在調解過程中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自主處分權,在堅持合法性原則下,按照當事人的要求和意愿進行調解,從而使得調解協議充分的反映出當事人的真實意思。
四、規定調解的期限,限制無限期調解
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對法院民事調解期限沒有明確規定,會導致當事人在實際調解過程中會利用缺乏期限規定的空子不斷拖延時間以滿足自己的利益。同時部分審判人員也會濫用調解或者拖延訴訟。對于調解期限的開始時間如何確定,法院可以要求當事人遞交調解申請書,開始的時間就是雙方當事人向法院遞交書面調解申請的時間,從這個時間開始確定調解期限。調解由雙方當事人向法院提交調解的書面申請,如此采用這種方法就可以確保當事人在自愿的條件上請求適用調解方式,并接受調解結果。
結語
調解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歷經近70年的民事審判實踐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認為在新時期新環境下,要不斷結合時刻發生的現實國情,充分認識法院調解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針對目前法院調解制度中所面臨的問題,要通過不管深化改革和嚴格管理解決問題,尤其是強化法院調解具體執行工作。要將法院調解制度充分貫徹到整個民訴訴訟過程中去,從而有效的化解社會矛盾,堅持自愿合法原則,使法院調解制度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和價值。同時,也應加強《調解法》的起草與出臺,對法院調解中各項程序性規定加以明確的法律化,如調解書的效力,調解內容的保密性、當事人雙方訴訟權利能力的衡平、調解主體的確定以及法官在調解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等,從而更好在實踐中發揮出法院調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現行民事調解制度芻議[權威資料] - 豆丁網》 - 互聯網數據
[2]《論現代民事糾紛調解機制的重構》范光萍 -《法律?民事訴訟法》- 2007
[3]《我國法院調解制度改革初探》賀春輝 - 《云南法學》-2000
[4]《現行民事調解制度芻議 - 道客巴巴》 - 互聯網數據 -2014.10.22
[5]《完善我國法院調解的幾點建議》李巖峰 - 《黨政干部學刊》- 2011
作者簡介:陳東曉;性別:男;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稅金融法、土地法、行政法等;畢業學校:西南政法大學;現工作單位:中共重慶市九龍坡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