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鳳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學概念,獲得生物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實踐能力,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驗教學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時要規范實驗步驟,注重觀察實驗現象,強化課內外實驗,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多種能力的培養。
一、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激發學生的生物興趣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讓學生去模仿,教師要相信學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實驗,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直至實驗成功,要讓學生從實驗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首先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把知識從實驗中體會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在生物實驗中讓學生熟悉基本功,培養動手能力
首先必須讓每個學生親自去做每一個實驗,確保每個學生都動手,如顯微鏡的使用,裝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實驗的基本功,尤其是顯微鏡的使用,直接關系到實驗的成敗,例如:制作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得經過解離→漂洗→染色→制片,這幾個復雜過程,最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顯微鏡不能正確熟練使用,裝片做的再好,也觀察不到應有的現象,使實驗前功盡棄,所以實驗前,單獨拿出兩節課進行基本功訓練,使每位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達到熟練程度,從鏡頭的安裝,視野的調節,裝片的安放到觀察方法都能熟練準確進行。通過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很快,在進行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能很快在低倍鏡下看到植物細胞中紫色大液泡,換用高倍物鏡調節也較清楚。裝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如在實驗中訓練學生怎樣蓋蓋片,才能使裝片不出現氣泡等。動手能力的提高同時可以使學生變得靈活自信。
三、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會對知識有這樣的感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表達方式一般有兩種: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的特點是:通過豐富多彩的生物實驗來獲取知識,而在實驗過程中往往伴隨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和結構,引導學生將所看到的形態和結構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并進行歸納、推理,由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生物科豐富的內容決定了在教學中有較多的問答活動,組織學生相互討論、相互爭辯、相互補充,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同時在同學們的討論交流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說話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四、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一個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而且也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一種動力,它孕育著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希望他們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去發現問題。如當我們在家中的墻腳或者是院子里搬開一些放置時間很長的東西或者石頭磚塊,會發現鼠婦匆忙逃竄躲避,躲到陰暗的地方。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鼠婦為什么會匆忙躲避呢?它們怕光嗎?然后設計實驗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從而知道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解決問題。通過生物實驗使學生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經過反復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和組織實驗,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根據學生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避免了死記硬背。例如: 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時,學生先分別觀察四個部分的外形及細胞特點,教師將課文講授穿插于其中。當學生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后,教師再次要求進一步觀察,以發現四部分之間的動態聯系: 生長點既受根冠保護,又為伸長區和根冠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細胞; 伸長區的下部逐漸混同于生長點,其上部則趨向于根毛區。例如:學習“蝗蟲”一節前,我布置給學生一個興趣小實驗,回家捉兩只蝗蟲,并將甲蝗蟲的頭部浸入水中,而將乙蝗蟲的腹部浸入水中,請仔細觀察哪只蝗蟲先死,并思考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對知識理解和掌握了,知道蝗蟲的呼吸器官不在頭部,而且也記得牢,印象深刻。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采用各種生動有趣的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學知識、用知識。為生物學的研究、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