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王志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高郵民歌歌詞語言特色研究初探
■張 悅 王志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高郵民歌是蘇北里下河地區一種世代承襲的民間俗曲,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淵源悠久,群眾基礎廣泛,是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方言、歌詞、音韻之間的結合,使得詼諧、濃郁的地域風格特征和藝術魅力更為突出。本文將研究對象界定為高郵民歌歌詞語言的研究,目前對于高郵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發展、演唱技巧與風格、音樂特征、傳承保護等方面,單純從文學角度切入,將音樂與文學相結合來分析高郵民歌的理論研究還并沒有出現。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高郵民歌歌詞的語言特色。同時,也體現了高郵民歌在文學方面學習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1.句式結構
高郵民歌的結構形式大多為七字四句、七字二三句。特別是七字句居多,比如《寡婦曉得光棍難》:“天上烏云亂翻翻,曉得地上窮人難,窮人曉得窮人苦,寡婦曉得光棍難。”《荷花愛藕藕愛蓮》中,“我跟姐家隔個塘,一塘荷葉烏盎盎,荷花愛藕藕愛蓮,哥哥愛姐姐愛郎”等等。還有上下句結構,如《數鴨蛋》;此外,也有三句體結構,如小調《高郵西北鄉》,經過起承轉合的縮減變化形成起轉合的三句體結構。其中,最具特色的結構形式則是《五句半》。如“五句半來實好聽,人人勸我唱調情,我說調情不能唱,我唱調情姐多心,好姐家,你既多心莫要聽”“我跟姐姐隔塊場,日日看見姐廂房,早上看見姐疊被,晚上看見姐梳妝,好姐姐,不如兩床并一床”等等,這些有的是通過四句體變化而來,有的是獨立的五句半的樂曲結構。
2.句體形態
高郵民歌的多句體結構形態多樣,即在樂段內外增加襯腔、襯字、對白、間白或重復某一部分樂句,與高郵方言的特點有著很大的關聯。在音樂構成上,高郵民歌以五聲音階和加清角或變宮的六聲音階應用較多,常伴有四、五、六度的大跳,如《五句半·望望槐花幾時開》,四句之后,突然將第三人稱的敘述轉入第一人稱的內心獨白,曲調由高到低,生動刻畫出了“真心實意望郎來”的深情。
3.結構原則
高郵民歌的結構原則應用方面,有呼應結構的,如在《油澆蠟燭一條心》中,旋律結構方式建立在主、屬關系上,材料的使用上,以相同材料的重復或變化重復做對應,加以補充。文學中的詩詞講究起承轉合,高郵民歌中也有這種結構原則思維,比如高郵經典民歌《高郵西北鄉》就是起承轉合的一種縮減變化。在高郵民歌旋律結構中,多“一領眾和”的形式,多“對白”“間白”的穿插,安排上多襯字、襯腔。如《手拿蘭花順墻栽》,這是一首黃黃子,歌曲的開端是領:“早上么起來霧不開呀,說呀說得好好來。”接著和:“說什呢兒來?”領:“他說得哎,手拿蘭花順呀么順墻栽。”和:“嗯喲哎子喲來,嗯喲哎子喲來。”領:“黃黃子哎。”和:“哎!有情的人兒那是你哥哥哎。”這種問答式的民歌在高郵民歌中可以找到很多,體現了對比的結構原則。
1.歌詞內容
高郵民歌的歌詞內容大多為群眾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主要表現為勞動生活、愛情和風俗等。
(1)勞動歌
在勞動過程中演唱的歌曲,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比如在《打起鑼鼓唱起歌》中,“打起鑼鼓唱起歌,唱得春風楊柳擺,楊柳年年換新葉,小大姐月月換新鞋。踩車的哥哥無得換,中拐換到邊拐來;帶鑼的哥哥無得換,穿雙腳踏子上車踩;放牛的哥哥無得換,脫下草鞋換蒲鞋;栽秧田里無得換,上趟換到下趟來”。《手把青秧在水田》中,“手把青秧在水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耐得炎涼方成稻,退步原來是向前”。這些民謠的題目和內容,如“腳踏子上車踩、栽秧、青秧、田里”,都暗示了歌詞表現的內容,展現出了當地人民勞作時的生活場景。還有很多這樣的民謠,比如《冷了龍車水不來》《鑼要打來鼓要敲》《一河清水綠悠悠》《唱龍車》等等;也有的是從按季節與月份的勞動歌,《金雞叫》中“春天雞叫忙播種,夏天雞叫把工催,秋天雞叫忙收割,冬天雞叫理寒衣”;《農夫四季忙》中“春來農夫要早忙,收拾布種做田莊;夏來農夫曉夜忙,又割麥來又栽秧;秋來農夫晝夜忙,日間割稻夜打場;冬來農夫忙停當,草上堆來糧進倉”等等。這些勞動歌,也生動地表現了生產勞作過程中勞動人民的情緒。
(2)情歌
用來表現思慕、愛戀之情的謠曲。《哥和姐家隔條溝》:“哥和姐家隔條溝,清清河水向東流。姐姐朝朝來淘米,哥哥天天來飲牛,有心相愛難開口。哥和姐家隔條溝,清清河水不斷流,丟塊磚頭試深淺,唱支情歌把情勾,姐姐聽了笑點頭。”《哥哥想姐莫要慌》:“五句半子唱得長,哥哥想姐莫要慌。一鍬不能挖口井,一擔不能挑個塘。好哥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五句半子不多長,哥哥想姐心里慌,一鍬偏要挖口井,一擔偏要挑個塘。好姐姐,漢光武七歲走南陽。”還有《秧田情歌》《郎妹對歌》《千里姻緣一線牽》《我愿嫁個勞動漢》等等,最經典的就是《高郵西北鄉》。這些情歌歌詞中大多圍繞姐和郎展開,傳遞了一種戀愛相思、男女情愛以及對個性解放的追求。
(3)風俗歌
在特定風俗活動中進行傳唱,并直接反映該風俗活動的歌謠。代表性的曲目有《站橋頭》《一見姐姐苦凄凄》《我的家鄉在高郵》等等,這些民歌是人民心聲的表達,他們以歌抒情,通過歌聲來反映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
(4)時政歌
忠實記錄了人民群眾對于所處時代的政治形勢、社會狀況的民歌。如《冬月十五打高郵》:“冬月十五亮月頭,新四軍一心打高郵,手榴彈——投!揮鐵拳——揍!打得王八縮了頭。”還有《當兵要當新四軍》中“誰說好鐵不打釘,誰說好漢不當兵,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郵民歌《送夫參軍》。這些歌曲真實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重大事件、政治舉措以及人民群眾基本的態度。
(5)歷史歌
主要有《十二月花名按古人》《十枝花》《五更大古人》《十唱古人》《漁樵耕讀》《古代女子懶梳妝》《十月唱古人》等等,這些歌曲都是對特定時代的歷史人物和歷史知識的反映。
(6)宗教歌謠
用于宗教儀式并反映宗教信仰的歌謠,如高郵《散鮮花》曲調,“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這種“驅儺”歌謠取意天女散花,廣布恩澤于黎民眾生。其他的儀式歌曲,還有《鬧新房》《十杯喜酒》《挑蓋頭》《戳窗》《砌房造屋喜話》等等,都體現了一種宗教、婚喪儀式的風俗習慣。
(7)兒歌
除了上述內容的民謠,還有一些體現兒童民歌韻味的歌曲。朗朗上口,節奏輕快,語言活潑。如《白果子樹開白花》《板凳歪歪》《百索子摞上屋》等,音韻流暢,反映了兒童生活的情趣。
2.語言風格
首先,高郵屬于江淮方言區域,高郵土話大多仄聲字,在里下河腔中,尾音悠長。在高郵民歌中,習慣用擬聲詞、語氣詞、襯腔、襯詞,“對白”,“間白”較多,地方特色鮮明。如襯腔“咿呀咳子喲啊喲”,襯詞“多年哪不打海棠哎啦子鼓來”中的“哎啦子”,對白如《小小劉姐姐》中“姐姐”“哎嗨”,間白如《數鴨蛋》中“呱呱”和“咦嘖嘖來”這兩小節的傳神刻畫。其中,破讀的字音和慣用的擬聲詞、語氣詞構成了高郵民歌濃厚的鄉土氣息,通過獨具地方特色的襯腔襯詞的表現,展現了高郵民歌活潑俏皮、詼諧風趣的風格以及細膩豐富的情感美。
其次,高郵民歌有著詼諧風趣的情韻之美,俏皮活潑的比擬,將流動與靜止、可愛與生動相結合,語言甜美親切,質樸本色。如《數鴨蛋》中“呱呱”“咦嘖嘖來、咦嘖嘖來”兩小節,傳神地將鴨子的叫聲和喚鴨的聲音表達出來了。特別是較多方言的使用,使得高郵民歌地域特征更為明顯。如《黃黃子》中的“子”“交”“哪”“哥”等字,飽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總的來說,高郵民歌表現的內容面廣泛,歌詞的語言都自然展示出了人民群眾思想感情。如《送夫參軍》,抗戰時期流傳于高郵老區,表現的是翻身婦女送丈夫參加新四軍的愉快心情及對新四軍的無比熱愛擁戴的深情厚意;《四季相思》表現的是少女思念外出打工的情哥哥的相思之情;還有高郵民歌的代表作《數鴨蛋》,表現的是一種天真的童趣等等。
1.抒情方式
高郵民歌水鄉風格濃郁,有著很強的感染力。情感表達方面,有直接抒情的,如《冬月十五打高郵》:“亮月子一出照紗窗,鬼子縮在洋磨坊,機關槍——放!同志們——上!打得鬼子無處躲藏。”這是人民群眾對抗鬼子內心強烈的呼喚聲,這種直接而又袒露的抒情手段,感情表達強烈。也有敘述、議論、描寫方式表達的間接抒情,如《晚娘打罵實難挨》:“二八佳人我的乖,五歲孩童淚滿腮。我問孩童哭什么?親娘去世晚娘來。親娘待我多好過,晚娘打罵實難挨。一天對我三頓打,三天對我九頓排。左思右想無可奈,恨苦修行吃長齋。人人說我吃不住,水里推磨慢慢挨。有朝一日挨上路,十朵蓮花九朵開。”這種敘述寓情于事,感染力和說服力大大增強。
2.表達手法
在感情的抒發上,一些寫作技法和修辭手法也常常被運用到。第一是反復,《句句唱的姐跟郎》中“五句半子不多長,句句唱的姐跟郎,姐姐好比屋上草,情哥好比一交霜,交交落在姐身上。五句半子不多長,句句唱的姐跟郎,情哥好比石磙子,姐姐好比一面場,磙磙落在姐身上。”通過反復的手法,表現了男女之間的情愛之深。第二疊句的運用。《數鴨蛋》中“呱!呱!咦嘖嘖來 咦嘖嘖來”,疊句的加入,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模擬鴨子叫聲的“呱呱”與喚鴨聲的“咦嘖嘖來”,俏皮而又不失純真。第三是排比。《娘養女兒一場空》中“蠶豆花開易蓬松,娘養女兒一場空,穿紅著綠跟郎走,老娘撂在半虛空”。將娘養女兒一場空的無奈與感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由此可見,文學創作手法的運用,加強了高郵民歌的藝術感染力。
音樂與文學是一體的,文學中離不開音樂的暗示力量,同樣,音樂形象的塑造及藝術感染力的表現也需要文學創作的支撐。高郵民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以自身特有的藝術表現,展現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俗風情,經過諸多文人的提煉、潤色,歌詞更為規范,曲調更為優美,成為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結構特征、歌詞特征及歌詞語言的情感表達手法方面,不僅反映了高郵民歌中音樂與文學的緊密聯系,感受到了民歌的原生態神韻,而且也體現了其在文學方面研究的重要價值。
[1]張秋紅,姜文定.高郵民歌[M].揚州:廣陵書社,2010.
[2]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張愛民,陳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
[4]劉正維.民族民間音樂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吳疊.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與調式[M].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1988.
[6]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1992.
[7]侯雁北.文學創作:構思 結構 表達[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