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煜婷(云南省圖書館)
談音樂與養生
■程煜婷(云南省圖書館)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博大精深,它以中國古代哲學和中醫理論為底蘊,既是中國歷代勞動人民養生實踐的高度匯集,也是各個歷史時期文化成果的精華體現。在一系列的理論體系中,有其賴以生成的哲學理論基礎“天人相應”學說,以辯證觀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的陰陽協調理論,以系統論來闡述人體生命活動的五行生克理論,體現人體生命要素觀的“精、氣、神”理論,關于人體結構功能整體認知方法的“表里”學說等等。而種種的學說和理論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可以這么說,中國養生文化與傳統音樂密不可分,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古人在對音樂的起源、內容、本質以及功用等問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音樂以其獨特的形式反映了宇宙的本質,也反映了人類的心靈狀態,它既能喚醒和表現人類自我,服從和滿足于人類對于藝術的需要,也能深刻而廣泛地影響人的身心,具有獨特的養生功能。在諸多的傳統養生理論中,陰陽學說作為中國傳統音樂養生功能的內在原理、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傳統音樂養生功能的哲學基礎尤為引人注目。
音樂無國界、無階級,也無任何社會屬性,音樂屬藝術范疇,是人們工生、生活中心態和情緒的反應及感受藝術美感的藝術載體。有時,醫藥無法解決的難題,音樂反而聲到病除,且無任何副作用。
1.人的情志變化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也影響著家庭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安定團結。古人早有“怒則天下亂,喜則天下和”的名言,可見天地自然五行、五音的變化對人類和世間萬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和深遠的影響。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就曾使千千萬萬中國人斗志昂揚,意氣風發,激勵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前赴后繼,赴湯蹈火,為保衛祖國不惜流血犧牲。聲樂是這樣,器樂也是如此;鼓音興奮,弦樂提神,故古人曾以擂鼓助威,鼓舞士氣。唐·陸游說過:“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一曲《十面埋伏》,令懦夫立志,壯士奮起,這種作用在于徴音動心,心主神志,心主血脈,故能讓人熱血沸騰,精神振奮。
2.音樂療法屬于心理治療方法。一是心理生理學告訴我們:聽覺接受來的音樂信息經大腦右半球處理,由感情中樞發出指令。如果聲音的頻率、振幅和波形在聽覺閡值之內,可激發起人們的不同感情。負面心理將通過優美聲樂轉化為正面生理效應。現代醫學證明:與七情有關的諸多疾病,在“情感中樞”支配下,通過愉悅心情,不斷地分泌出腦內啡膚,從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有時,醫藥無法解決的難題,音樂反而聲到病除,且無任何副作用。利用它改善心理狀態,抒發不良感情。對強化心理溝通,有著獨特的功效。二是利用音樂療法改善心理狀態,抒發不良感情,對強化心理溝通,有著獨特的功效。人的感情,復雜多變,因時、因地、因環境改變而變化無窮。同樣一個人,心情好時百曲順耳,但聞樂曲便賞心悅目,百感交集,就能從中品味出不同凡響的韻味來;心情不好時,則聽什么煩什么,心境全無,再一流的樂曲也感到刺耳、感到心煩。音樂與心情息息相關,于此可見一斑。音樂養生的要義,就在于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培養自己良好的音樂細胞,以音樂調節保持好心情,再以良好的心情去欣賞品味音樂,形成良性循環,大大有益身心。
音樂屬于聽覺藝術,音樂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直是醫學關注的問題。不過具體的研究起步較晚,到了20世紀50年代,許多醫學家從零散的藝術治療進入藝術治療實驗室研究的階段,然后應用于臨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1.音樂具有保健功能。音樂之所以能預防疾病、增進健康,首先是在欣賞音樂藝術時,音樂使人產生美感,調節人的喜、怒、哀、樂、悲、憂、愁,進而改變人的情緒,給人帶來心理上的愉悅,使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新陳代謝等得到調節而處于相互協調的狀態。其次,人在欣賞美妙音樂之時,是雅興近前,精神高度專注,身心極大放松,這樣有利于人體呼吸功能的調節,增大肺活量,進而使氣血暢通,延緩大腦和其他身體、其他部位的衰老,使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新陳代謝等處于新的相互協調的狀態,對人體能起到很好的修復作用,對心血管、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再次,人在欣賞和創造音樂美的過程中,人體的功能得到訓練,這對神經系統疾患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2.音樂養生的特殊性。音樂治療過程必須包括3個要素:音樂、被治療者和音樂治療師。音樂治療的手段包括聽、唱、器樂演奏、音樂創作、歌詞創作、即興演奏等各種活動。因此,用音樂作為養生、治療的手段,它既不同于傳統的中醫治療,也不同于現代的西醫治療。音樂治療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療效,是由音樂的特性決定的:音樂是一種以聲音為材料的表情性藝術;音樂具有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音樂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作曲家的個性。音樂養生和治療是人在享受音樂藝術美的過程中完成的,在此過程中,音樂美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感情,使人獲得對音樂藝術的審美感受,音樂能誘發一個人的活動力,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溝通工具,音樂活動能幫助一個人宣泄內在的情緒,音樂活動能使一個人感到自我滿足。音樂還具有多元性,適用于不同文化素養、不同生活經歷、不同音樂修養、不同審美能力的人欣賞。
3.音樂治療的特殊性。音樂養生與治療不同于一般的音樂欣賞,要根據病人的經歷、音樂修養、審美能力和病情選擇適宜的樂曲。患者的音樂修養與療效有直接關系,要在音樂治療師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樂曲,并注意選擇科學的欣賞方式,這樣才會取得較好的音樂養生、治療的效果。如有的癌痛病人也是采取心理療法來減輕癌痛,他們通過聽音樂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不良情緒;特別對空巢老人的孤獨癥,某些人們的癡呆癥,有心身障礙的自閉癥,心情長期不得舒展的憂郁癥有著藥物無法比擬的神效;孕婦欣賞輕快柔和的樂曲,有助于母子安康,不僅可以使胎兒大腦發育良好,減少孕婦懷孕期間的諸多不適感,還有助于順利分娩,減少疼痛;兒童多聽優雅的樂曲,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提高想象力;青年人欣賞曲調柔和舒展的名曲,可緩和緊張情緒,迅速消除工作的疲勞;老年人欣賞古今雅曲,有助于推遲大腦老化,變退鈍為靈活。
4.如何音樂養生。一是可適當研究不同的音樂對人體所產生的作用,根據各人的經歷、性格、年齡、氣質、音樂愛好和各種音樂的特點,精心選擇音樂曲目。節奏明快、熱情奔放、旋律流暢的曲調,有興奮、舒心的作用,可在情緒不佳時選用,亦可在興奮不安時用來疏導自己的激情。悠揚婉轉、節奏徐緩、如泣如訴的曲調,具有鎮靜安神作用,可在疲勞時或病中選用。二是利用音樂治療時,環境要宜人,室內嚴防噪聲干擾,可配合色彩和香花等裝飾。每次可聽一組情調、節奏、旋律等較和諧的樂曲,時間不宜太長,一般30分鐘左右。音量不宜太高,掌握在70分貝以下。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都是一種良性刺激,對大腦腦干的網狀結構有直接影響,能改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協調各個器官系統的正常活動。在早晚起床或就寢時,可以用養生音樂作為背景音樂,亦可在閉目養神時靜心體味音樂。在欣賞音樂時,最好距離音響設備2米左右,并且置身于音響的正前方,這樣可以比較好地接收音樂聲波且左右均衡,對聽覺最有利。
音樂養生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既是一種實用的音樂活動,又是一種有效的養生治療方法。這種治療的靈活性、選擇性較大,需要根據每個人的經歷、音樂修養、審美能力和不同病情選擇適宜的樂曲;要在音樂治療師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參與性或感受性的音樂療法,這樣才會取得較好的音樂養生效果。
1.音樂養生益壽應該注意的利弊。并不是所有的音樂對老年人有益,音樂養生益壽必須遵守有選擇、有節制的原則。正如我國古代音樂理療家醫和所說有選擇、有節制地聽音樂,有利于健康。反之,對身心有害。研究者發現在節奏瘋狂、音調怪誕、強分貝音樂下工作的搖滾樂與爵士樂的樂隊,隊員精神變得更加緊張不安,情緒急躁易怒;心率不齊、血壓不穩和聽力減退等生理功能衰弱的癥狀明顯增多;這種高分貝音樂的影響,也使一些大學生出現了類似老年人才可能出現的聽力靈敏度喪失的情形。由此看來,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利于人體健康;相反以演奏古典樂曲為主的樂隊成員心情大多平穩、愉快、健康,很少患病。所以從醫療和保健的角度來看音樂是需要選擇的,古典音樂是有益于老年人保健的。
2.要根據不同年齡段選擇恰當的音樂。因為音樂對不同年齡段人的養生意義是不同的。胎教音樂對胎兒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優美的旋律直接作用于胎兒,使之氣血協調,作用于胎兒腎氣,使之固藏;另一方面,通過對母體氣血、腎中精氣的調和作用,進而有益于胎兒的發育。少兒音樂主要是通過和諧的旋律,使之氣血調和、腎氣密固,有益于開發智力,健康發育。老年人由于對音樂中的情感有較深的體會,故音樂不僅能直接作用于老人的氣血,而且可以通過情感的調理,使情操升華,促使身心兩方面平衡,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一方面可通過以情勝情來調節情志,即利用一種情緒的音樂去克服或糾正另一種偏勝的情緒。比如當情緒低落時可以選擇歡樂、活潑、昂揚的音樂;當人悲傷時,可以選擇較舒緩、暗淡的音樂,以此來達到情志的改善與和諧。
總之,音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流行音樂還是古典音樂,只要是音樂,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引起人們的共鳴。一首好的音樂可以讓人的思想得到完全解放,使人們緊繃的神經得到放松。結合音樂的巨大功效,將音樂與養生保健結合起來無疑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它最終使人們的身心兩方面處于和諧的狀態,而和諧、動態的平衡是生命長壽最重要的原則。今天,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借助這種高雅藝術形式去爭取長壽,使更多的人受益。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2]張勇.淺談心理音樂減壓的方法[J].中外健康文摘(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
[3]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