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琳(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鍵盤系)
數碼鋼琴集體課中的合奏模式探討
■謝 琳(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鍵盤系)
數碼鋼琴集體課引入國內已將近20年,這種方式在授課內容、形式及人數上有著傳統鋼琴個別課不可替代的優勢,特別是在各大高校擴招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的背景下,數碼鋼琴集體課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然而數碼鋼琴集體課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沿用個別課一對一的形式,并沒有真正發揮數碼鋼琴自身的優勢。基于這樣的狀況,筆者在數碼鋼琴集體課中引入合奏模式,期望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鍵盤演奏的自主性。
鋼琴演奏技術對于音樂學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云南藝術學院教學大綱要求,音樂學類學生鍵盤課程按照專業設置,除中國民族樂器表演和鋼琴表演專業外,分為必修和限選兩種,學制1~2年。音樂學院自2013年起每一個學期鍵盤集體課開課人數維持在600多人,70%的學生入學后鋼琴學習基本屬于這樣的狀態:僅限于演奏高考時的一兩首“應試曲目”,識譜能力弱,演奏技巧缺乏?;谶@樣的現狀,每課時45分鐘20人以內的數碼鋼琴集體課就成為非鋼琴專業學生學習鋼琴演奏的一個有效而重要的途徑了。因此“數碼鋼琴集體課是集‘傳統鋼琴教學、現代科學技術、集體課的形式’于一體的教學模式”①的這一看法已經得到了教育同行的廣泛認同。
然而實際的情況是:數碼鋼琴集體課(包括省內各大開設數碼鋼琴集體課高校)采取的基本是傳統教學模式,即集體課上個別課。將45分鐘課堂時間相對均勻的分配給20個學生,沒有輪到還課的同學就自己練琴。教材也基本按照任課教師個人教學習慣和經驗沿用個別課教材,沒有太大改變。
毋庸置疑,數碼鋼琴集體課優勢在于:在緊張的教學資源配置中,使得教師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成為可能。而上數碼鋼琴集體課時最好的課堂形式就是教師輔導其中一個學生時,其余學生戴上耳機練琴準備還課。然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問題:1.程度較深的學生基本在課上沒有辦法完整的完成一首中型或大型作品;2.因為上課等待時間較長,學生注意力分散,只在教師聽取自己還課作品的時候保持相對高的注意力。其余很多時間,大部分學生都在玩手機或者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教師很難有效控制課堂節奏。
鑒于在數碼鋼琴集體課中發現的問題,筆者嘗試在課堂上改變集體課的教學現狀。在課堂中引入四手、多手連彈,弦樂四重奏,甚至是交響樂等多樣的合奏模式,期望發揮集體課中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社會交往以及文化傳承”的作用②。根據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在團隊中合作,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這才是文明社會中個人存在的現實意義”。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和理念,在集體課堂上讓學生用音樂的形式去學會聆聽、合作,就凸顯了集體課中的合奏模式的重要性。
集體課中引入合奏模式需要教師在課前細致的備課,包括以下的內容:1.按照學生演奏能力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布置作業,還課時根據聲部同一性原則演奏,充分體現集體課的優勢。隨堂就可以進行演奏技巧、樂理、和聲等基礎知識的講授,大大提高課堂效率(需要教師有較高的課堂控制能力);同時學生因為演奏相同曲目,每周還課質量一目了然,學生自然形成了競爭意識,基本都會查缺補漏,努力在下一次的課堂上爭取完成規定曲目,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在課下練琴動力不足的問題;練琴時間和次數的保證、對合奏演奏技巧的要求又使得學生有內心需求去完成個人曲目,不斷提升演奏水平。
教師需要充分了解班級內每一個同學的實際演奏、讀譜能力來布置曲目。如格什溫《藍色狂想曲》四琴八人連彈中,承擔第一、三、五聲部的演奏者需要的演奏技巧就高于第二、四、六、七、八聲部;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晨景》中弦樂部分的演奏難度就高于木管、銅管聲部。
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的優秀教學曲目是非常多的。比如剛剛開始接觸合奏課,可以選用的但昭義主編,田茂編曲的《鋼琴名曲多手連彈》中的《兒童名曲六手連彈》,建立起合作基礎;隨后圣桑的四手連彈《動物狂歡節》、海頓op3.no5《F大調弦樂四重奏》、莫扎特K525《g小調弦樂四重奏》、格里格o p46.n o1《培爾金特組曲》等等,甚至是交響樂也可以嘗試性的根據學生人數整合聲部后進行排練,以上曲目都可以作為合奏教學的曲目。
例如在貝多芬第21交響樂第一樂章中,所有的聲部都可以用數碼鋼琴選擇音色完成,每一個學生承擔一種樂器,親身參與作品的二度創作。理解“音色變化、力度控制、速度要求以及合奏中旋律、和聲、節奏、低音等各個層次在作品中所發揮的作用”③,這在以前,對于非鋼琴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集體課的學生選擇這樣的曲目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通過這些合奏作品的排練,真正體現了“數碼集體課”的內涵和本質。只是排練難度更高,對參與排練的學生和老師都提出更高的專業要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排練前發放分譜,教師需要對排練樂曲全面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熟悉,比如弦樂四重奏中中音提琴所用的中音譜號,對于習慣于看高低音譜號的非器樂專業學生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其次,交響樂中有大量的移調樂器如A大調單簧管、E調圓號等,這些樂器演奏的實際音高效果在譜面上的反映就需要任課教師提前做好樂譜的翻譯工作。減輕學生的讀譜難度,降低合奏門檻,讓合奏集體課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
另外,因為樂器形制的不同,在演奏方法上與鋼琴演奏技法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小提琴、中提琴的震音奏法就需要在鍵盤上用輪指的技法來演奏。
最后,開始排練合奏曲目,教師不要急于從頭到尾連貫合排。應當把不同樂器聲部進入的節點分段分節奏型排練,從慢到快,由簡單到復雜,做到每一個排練參與者都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保證排練的順利推進。
當然,排練教師在指導學生熟悉各自聲部的同時,也需要一套相對固定的指揮手勢。這對于多人合奏的曲目相當重要,手勢的清晰直接影響到每一次排練的效果。所以,任課教師還需研究基本的指揮手勢。
因為采取了分譜演奏的形式,樂曲難度大大降低,加強了排練時的合作,對于學生的團隊意識、多聲部聽辨能力的提高都大有幫助。關鍵是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完成一次合奏,聽到各個聲部交織奏響,奇妙的和聲效果都讓他們非常興奮,喜悅溢于言表,期待老師布置新的曲目,形成了練習的良性循環。
無論是多人多手的鍵盤連彈作品,還是取自偉大作曲家經典的弦樂四重奏乃至規模宏大的交響樂,筆者在數碼鋼琴集體課中引入合奏形式的嘗試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果: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專注力顯著提高;合奏過程中學生多聲部聽覺訓練的構建;了解不同樂器的音域和演奏技法移植到鍵盤上的用法等等……特別是對于任課教師,必須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合奏教學曲目,在合奏集體課上將樂理、視唱練耳、音樂賞析、鋼琴演奏技巧等基礎知識融為一體,盡可能的豐富課堂教學。希望筆者在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實踐中加入合奏模式的嘗試,能夠使傳統鋼琴演奏和教學的“獨角戲”模式切換為集體合作,為非鋼琴專業的教學探索一種有益的補充。
注 釋:
① 吳怡青:《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究》,載《黃鐘》2007年第4期。
② 吳怡青:《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究》,載《黃鐘》2007年第4期。
③ 彭麗萍:《鋼琴數碼集體課的繼承與發展》,載《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1.彭麗萍.鋼琴數碼集體課的繼承與發展.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1.
2.陳霜露.電子琴合奏的探索.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院學報,2006.2.
3.吳怡青.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究.黃鐘,2007.4.
4.周慧.舞蹈專業學生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問題與對策.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
5.邱成斌.鄉村少年宮開展音樂教學集體課活動的探討——以單排電子琴為例音樂時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