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
武鄉縣地處長治市最北部,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得名于境內的武山和鄉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后趙開國皇帝石勒,就是武鄉人。武鄉縣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曾經是八路軍的根據地,八路軍總部一度在此駐扎,因而也是受日寇掃蕩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現存的古跡不多,有分量的古建筑更少,據說多是毀于日寇的鐵蹄之下。
武鄉縣城中心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座瘦高挑的八角十三級攢尖頂清代磚塔,如一把利劍直插霄漢,這是清朝初年的高僧閻福江主持修造的千佛塔,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動工,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方才落成,至今已經有三百余年的歷史了。這座塔下部以條石為基,塔身全部用青磚建造,通高三十余米,一層的直徑約有八米,自下向上漸次收分,到了最頂層,直徑只有兩米,整體造型挺拔秀氣,在空曠廣場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高不可攀,可與云天相接。塔一層面南開門,門拱為整石刻成,塔內部中空,有梯道可以攀登。此塔雖名曰千佛塔,據說實際上全塔之內只有大小佛像200余尊,千佛之名顯然有些夸張。
塔身上設有多座門窗,可以登臨其上,俯瞰全城,各層檐下都以磚雕仿木結構做出精妙的斗拱與垂花,并鑲嵌有多塊磚雕裝飾,有團龍和獅子之類的祥瑞圖案,也有諸如“花開見佛”之類吉祥詞句的浮雕匾額,二層至五層外墻上還殘存有部分裝飾性的欄板,全塔雖不及宋明古塔雄偉厚重,卻勝在秀美輕靈,也算是清代樓閣式磚塔中的佳作。
千佛塔所在地原本是武鄉縣段村鎮東門外的凈業庵,自建成至今,也是歷經磨難,飽經滄桑,多次地震和雷擊并沒有將它摧毀,甚至日寇侵華期間,對段村的轟炸也沒能炸毀千佛塔。在八路軍收復段村的戰斗中,日寇退入塔內負隅頑抗,為了保護古塔,進攻的八路軍嚴禁使用炮火轟擊,雖然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卻最終保得千佛塔無恙。
抗戰期間,武鄉縣城被日寇毀成焦土,后來新的武鄉縣城就遷到了段村鎮,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張,本來在段村東門外的千佛塔已經變成了縣城的中心,并且在塔下建成了寬闊的廣場,只可惜當初的凈業庵建筑群已經徹底無存了,只余寶塔孤零零的矗立在空曠的廣場中央,顯得有些孤單落寞,因感其境遇,似乎覺得寶塔也增添了幾分纖細瘦弱之態。現在塔身的磚雕尤其是下層部分,風化和水浸十分嚴重,許多地方已經變得圓滑無楞,相當酥脆,損毀程度令人痛心。
坐在廣場南邊的商店屋檐下,于酷暑之中強自屏氣凝神,專注繪此浮屠,正熱的滿面流汗,苦于支撐時,天上竟然飄來一抹薄云,刮起幾縷清風,讓人精神頓感振奮,下筆都流暢起來了。
武鄉縣故城鎮東邊大約五里,有個北涅水村,再向南,跨過涅水河,則到達了南涅水村,一水之隔,南涅水已經屬于沁縣牛寺鄉地界了。在村北的坡地上有一座歇山頂的古建筑,當地人稱之為水閣涼亭,實際上這是一座清代建筑,叫作觀音閣。就是在一池清泉之上修建的一座佛殿,里邊供奉著觀音和文殊、普賢三位菩薩,并有十八羅漢侍立兩旁。
池塘之內泉水如玉,清澈碧透,可見水草豐茂,有小魚游弋其間,正中央修起平臺一座,上邊面南背北建有小巧的佛殿,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皆為三間,設隔扇門,檐下為一圈回廊,房子體量不大,造型十分精致。池塘四周有石欄板圍護,雖多有損壞殘缺,但一些欄板上仍然保存有精美的浮雕圖案,在欄板東側基石下砌有水渠,泉水從這里流向村北的涅水河里,不過現在河水已成涓涓細流,更似一條小溪。
在村邊野外忽然見到這樣一座造型傳統古樸的小小廟宇,感覺既新穎又驚喜,雖然建筑規模不大,年代也較晚,但水閣的形式頗為獨特,是中國早期建筑理念的一種繼承和延續,這種閣水相依的古建筑現存的實例已經不多了,早期的也只有在壁畫里才能見到,水閣勝在有水于閣下,亭閣與泉水一古樸一輕靈,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人賞心悅目,圍著池欄觀賞,喜愛之情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