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峰
(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學,江西瑞昌 332200)
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挖掘教材中存在的人文內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來實現教育目標。
在人類發展中,社會制度也發生了不同形式的變化,我們要結合歷史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尋求自我。可以說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歷史條件基礎上的,從內容上來說,主要包含了生活觀與自由觀等。通過對遺留下的精神文化進行研究,能夠提高我們各方面的意識,為自身的發展提供支持[1]。
人類的發展與社會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同時也離不開歷史的參與。在長期的發展中,實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生活與工作,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可以說三觀的正確是建立在歷史實踐總結基礎上的,學生也可以借助古代史、近代史以及現代史等來進行分析,在綜合分析世界歷史發展的基礎上來實現深化的目標。最終也就可以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養成良好的三觀,從而提高自身對歷史遺留產物上的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理念與精神[2]。
就高中生來說,受到前期階段的教育與影響,已經逐漸養成了自身的人生觀。且在長期的學習中逐漸進入到了社會生活中,并希望主動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在面對新聞事件與家庭生活等方面時,也開始希望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歷史的發展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針對這一現象,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從學生心理發展入手,做好歷史教學工作,實現人文精神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可以說高中歷史其實就是對中國與世界歷史的概述,且在高中階段學生對過去的事物也存在著一定的好奇心,在學習中也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興趣。首先,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上存在著一些不足,這樣也就使得課堂教學氛圍十分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加之一些教師對人文精神培養的認識不足,使得在教學中想要培養好學生的人文精神也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其次,對歷史教材進行研究可以看出,由于其中存在著大量的文字知識,在學習中也就要求學生要掌握好事件發生的時間、人物以及地點等,也正是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受到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科學技術也在逐漸更新,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更喜歡針對工業文明進行講述,過度地要求學生學習科技知識,而對于人文精神與文明發展等方面的關注度卻并不高,甚至還出現了沒有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等現象。受到教育內容偏差等因素的影響,也就造成了學生在三觀上出現的問題,最終也就難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精神[3]。
人文精神是建立在社會學科基礎上的,同時也是需要綜合人們的生活與內心感悟所形成的價值觀等,以此來實現對社會發展與人生發展上的思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影響,不同的價值被提了出來,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也要做好相互學習與影響,創建出有效的歷史條件與環境,以此來實現文化再創造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從不同的歷史環境與文化背景出發,做好知識與人文精神上的滲透工作。
歷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培養好學生自身的民族意識,增強愛國情感,提升社會責任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發展,掌握好我國的國情。通過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也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其次,教師還要從歷史資源的豐富多樣上入手,主動進行開發與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層次,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學生在學習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來為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習俗。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服飾的款式也在向著新穎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并極具自身的個性特點。通過將這些素材融入到課堂中去,不僅實現了對課堂教學內容上的補充,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社會的變遷,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4]。
高中歷史教材中存在著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且一些歷史人物所反映出的道德品質也成了實現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我國古代的歷史人物上入手,來提升學生的責任感。此外,在教材中存在著一些與社會道德與正義等方面相背離的反面素材,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強化好學生的道德操守,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中的規范與內容,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就高中歷史教學來說,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人才的平等意識與合作意識也成了必備的素質之一。通過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找出能夠進行有效合作與交流的內容,可以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發展,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與合作,通過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等,來幫助學生構建有效的人際關系,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5]。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設備被廣泛地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所選擇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所以要加深歷史知識與學生的印象,單純依靠教材中的內容是難以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創新教學方法,在綜合教材內容基礎上培養好學生的人文精神。
多媒體教學通過將視頻與圖片等綜合在一起,能夠在吸引學生目光的同時,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如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在網絡上收集相關的圖片與視頻,并將其制作成為小視頻或是微電影等,在保證內容感染力的基礎上吸引學生,將學生帶入到學習中去,感受歷史人物的生活狀態等。在這種教學氛圍的影響下,不僅活躍了教材中的知識,同時也創建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想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要在做好學生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人文精神培養的目標,同時還要從歷史事件出發,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1]李萍.淺析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2):151-151.
[2]任宇杰.淺析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7,(07):67-68.
[3]毛琳琳.試析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文理導航,2016,(03):151-151.
[4]李剛.淺析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1):23-24.
[5]王建嶺.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01):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