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鋒
(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基于生本教育思想,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始終將學生放置于“課堂正中央”,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地理學習,拓展地理學習的廣度以及學生地理思維的深度。因此,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深度學習既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通過深度學習,讓學生沉浸于地理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暢態。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需要以學生內在的思維為基礎,但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他們的問題有時并不能真正切中要害,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問題的引領,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問題是高中地理教學的生命線。著名科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與知識的增長始于問題。沒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沒有了方向,也就自然無法形成深刻性的思維。對于高中生來說,問題是引發他們進行地理探究的動力引擎,也是學生地理學習的認知線、思維線。如果問題有深度,必然能夠引導學生地理思維的進階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深度學習[1]。
例如,教學《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時,其中“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是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立體、動態的圖像,筆者運用問題導學,和學生共同探究。
問題1:如果我們假設大氣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運動,而且我們假設地球不運動,那么赤道和極地之間的大氣環流原因是什么?請你運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
問題2:如果我們假設大氣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運動,并且地球本身做自轉,而且太陽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和極地之間的大氣環流過程是怎樣的?
問題3:如果我們將地球公轉這一個條件也考慮進去,那么由于三圈環流所造成的風帶、氣壓帶將會如何變化?
問題4:如果我們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也考慮進去,氣壓帶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借助問題層層遞進,不再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原來的淺表層面,而是逐步引導學生的地理學習向縱深推進。在這些問題中,連續性的文本之間往往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后一個問題往往能夠推翻或者豐富前一個問題的結論。通過對條件的不斷充實,學生逐漸抵達地理知識的核心地帶。課堂中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不斷產生發現的驚喜,不斷誕生出精彩。問題是學生地理深度學習的“保鮮劑”,讓學生的地理學習永遠處于鮮活狀態。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給予學生廣闊而自由的認知空間,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探究是高中地理教學的生命線,從一定意義上說,高中地理教學就是有地理味的探究性學習[2]。在學生展開地理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地理探究興趣,激活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解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凸顯學生內在性的認知能力。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引導,讓學生自主展開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教學《地球運動》時,如何讓學生深度理解地球的自轉、公轉的有機合成,如何讓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周年回歸運動,如何讓學生理解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說教所能解決的問題。必須讓學生展開地理實驗探究。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簡單地用地球儀演示,然而由于地球運動的空間想象難度大,因此學生的學習常常是蜻蜓點水、似懂非懂、囫圇吞棗,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筆者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驗材料,如地球儀、手電筒、鉛絲圈、圖釘、圓形紙板、半圓形紙板、彩筆等,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地理實驗。在同小組中,有學生手拿電筒表示太陽,有學生手拿地球儀演示公轉、自轉,有學生演示晨昏圈變化,有學生演示夜半球范圍變化,等等。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興致很高,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做起甩手掌柜,而要充分發揮自身點撥引領的導學效能,在學生現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引導、點撥、啟發。如在上述學習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地軸的空間指向,提醒學生注意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位置關系,提醒學生晨昏圈移動范圍與方向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之下,逐步養成獨立研究、合作分享、交流評議、提煉總結的探究習慣,形成學生自能化的地理探究學習樣態。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學習能力,教師就需要給予他們自由的認知空間,便于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思維,嘗試從學習起點、學習策略等方面進行反思,讓學生更好走進教學內容的內核過程之中,為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學生的反思就應該是高中地理學習的核心要素,因而必須滲透在每一個活動環節之中。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學習,就是要善于反思?!庇袝r候,學生的地理探究活動必須經過反復思考、自我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說,反思是學生地理深度學習的“活性劑”。沒有了反思,教師即便花再多的精力,也無法真正地感知所要教學的內容。因此,地理教學要讓學生處于不斷的反思狀態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助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教學《工業的區位選擇》后,筆者及時引導學生展開反思,讓學生自己提出反思性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產生深度理解,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如我們是如何探究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的因素有哪些?根據區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工業分類有哪些?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哪些學習方法,其中哪種方法更值得推廣?等等。這些反思性的問題讓學生的地理思維由“表層”走向“深入”,由“草率”邁向“成熟”。通過反思,學生回顧知識、強化學法、鞏固經驗,他們的地理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通過反思,還可以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形成學生的理性認識,進而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工業的區位選擇》中,學生深刻體驗到對工業區位的選擇,應多方面、全方位地加以考慮。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引領學生在自主性學習的過程后,進行了深入有效的反思過程,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學習內容的本質之中,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奠基。
深度學習是學生地理學習的嶄新樣態,它與淺層學習相對,學生完全沉浸其間。通過多角度建設,多方面激活,多層次推動,可以有效助推學生的地理深度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發問、主動探究、主動反思,進而觸碰到地理知識的本真內涵、意義和價值,形成自己的地理學習感受、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度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的地理學習真正發生!
[1]賈稀睿.思維導圖在培養學生地理讀圖能力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04):38-39.
[2]張艷靈.剖析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學互動模式[J].時代教育,2017,(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