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江蘇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江蘇徐州 221003)
從2016年起,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從一年級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道德與法治”,聽起來很嚴肅理性,實際學習,可以看出編者的用心。如何將教材靜態的內容轉化為教室里孩子自己的活動,將靜態的教學內容激活,賦予其能夠讓孩子接受、認同的實際意義,我認為教學內容必須聯系實際,面對孩子真實的生活,從生活出發,再回到生活中去,尋找孩子自己能夠感受、觀察的問題、資源,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的人、事的交互作用,豐富、發展自己的知識、情感、能力。這樣才能達到品德課程的總目標。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本課程教材主要不是作為知識載體來供老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的活動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1]”靜態的教科書內容,既對教學過程有統一的引導,又能給教師自由教學的空間。因此,在《小手拉小手》的教學中,我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進行重構和組建,在尊重兒童權利的基礎上,聯系一年級兒童的實際,把他們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吸納到教學內容中,讓兒童帶著自身的生活問題走進課堂,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不斷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使品德教學成為一種積極主動的自我教育。
例如,課堂上出示一組從生活中采集來的畫面,多視角展現一年級兒童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求助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你怎么求助?①忘帶尺子、別人正在用。②上課時,水杯水灑了。
當有人求助時,我們該怎么做呢?①別人有不會做的題向你求助。②有人在操場上摔倒了。
精選出來的典型事例向學生展示了復雜而具體的生活情境,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在多元的矛盾中進行明智的選擇。兒童通過感悟、辨析,展示出對生活的感悟,在道德規則的指導下,妥善面對,靈活處理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其生活的能力、實踐的能力,智慧地成長。這種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將課堂所學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童話人物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象,圍繞主題創設童話情境,學生通過特定角色的體驗,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培養和增強其道德意識。在角色活動中,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各種角色,從而增強自我認識水平。例如,教學中,我設計了喜羊羊和灰太狼要到青年路小學參觀的“問路”情境。通過動畫場景的導入,請學生分別扮演兩個動畫人物來問路,老師則扮演被問路的太陽花,在虛擬和現實相結合場景中,通過表演、對話來共同討論:問路時怎么說?不同角色的問路方法、待人態度為什么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所有的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體驗感受人物的情感想法,換位思考問題,并做出相應反應。這種體驗使每個兒童在愉快的笑聲中把情感內化,在角色扮演的快樂中,德行品格持續生長。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邏輯推理,而是讓學生站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體位置,進行感悟、理解和活動。我們設計恰當的體驗活動,就是激活靜態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生活進行一個模擬凝練,讓學生在課堂上以身體之,以心悟之,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活體驗,在熟知里發現新知,從體悟中傾聽內心的聲音。
例如,我設計了一個“蒙眼過障礙”的體驗活動,一人蒙眼,由同伴帶領走進教室,目的是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互助的溫暖和快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全身心、多感官地參與,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活動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內心,當同伴溫暖的手觸摸你的手時,你心里有什么感覺?遇到障礙了,他提醒你,你是怎么想的?體驗過后學生靜心思考,再次深入體會,并和同伴說說剛才的感受。這種活動既強化了孩子的情感體驗,也為學生談生活中同伴的互助做好情緒的鋪墊。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主體間的不同聲音、不同思想的對話可以達到彼此溝通心靈、合作和創造的目的。
為了能使對話達到教學預設的目標,教師必須擁有對話的引導意識。作為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可以不斷地構建對話平臺,引導孩子關注生活的細節,關注內心的感受,關注自我和同伴[2]。
例如,在讓學生體驗感受蒙眼互助的溫暖后,我及時引導孩子聯系生活,回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哪個小伙伴幫助過你?怎么幫助的?小欣說道:“有一次,我摔倒了,商芷蒙把我扶起來……”我立即請商芷蒙站過來,問她還記不記得這件事。孩子搖頭,說早已不記得這事了。我輕撫小商的背,對她說:“做了好事都不記得,看來你真是個為人著想的孩子。”又撫摸著小欣的頭說:“小商都忘了,你還記在心里,你可真是個懂得感恩的孩子。”隨即,我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再次表示對對方的感謝,孩子笑著互相鞠了一躬,并道了一聲“謝謝你”,而后親昵地拉起了手。我的用心傾聽、及時捕捉語言細節鼓勵引導,孩子真誠的鞠躬、真心的感謝,一下喚醒了在場許多學生的回憶……學生漸漸打開了心房,說真話、表真情。有個孩子對我說:“老師,你每天中午都讓我們先吃飯,自己最后一個吃,那天你還把你的雞腿給了我,我想說我喜歡老師!”他真摯的話語,觸動了我的內心,我和他來了個大大的擁抱。許多學生也圍過來抱著我,爭相說著對我的愛和我對他們的愛。這種來源生活、撥動心弦的對話,溫暖著每個人,使每個學生坦誠地吐露心聲,讓他們在溫暖感動中進行品德建構。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兒童的品德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但也要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所以我們品德教師要促使學生真正地成長發展,就不能只把課程限定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而是要將活動結合學校、社區生活的需要,與家長攜手共進,延伸到學生的社會生活中去。家校合力,共同關注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教學最后,我播放了青年路小學幾年來和希望小學、聯誼學校、社會福利院“小手拉小手”的活動圖片錄像。當看到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踴躍地捐出自己的學習用品、為聯誼學校送去一摞摞圖書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們也激動不已。音樂聲中,愛心的種子已在他們心中悄悄地播下。我又布置學生填寫“好人好事記錄本”,把每天為其他人做的好事記錄下來,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及時的攙扶,一句親切的問候……把言行記錄作為好習慣持之以恒,使“手拉手”活動真正開展起來,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在真實的、有意義的、開放的品德課堂上,讓我們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讓學生走進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踐行。其解決的是學生生活里的真問題,提升學生的能力、思維水平,以及情感的發展和境界的升華,真正做到德潤心靈,智慧生長。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景旭.點燃真情實感形成良好習慣[J].陜西教育,20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