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培群
(江蘇省鎮江市第三中學,江蘇鎮江 21200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早就成為當下教師的教學選擇。在整合的初期,人們最多關注的是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性。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教學更需要關注人。而對于初中音樂教學而言,關注人就是關注學生,就是關注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養成。那么,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中,信息技術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對此問題,筆者在教學的實踐中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當前,關于中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通常是從四個方面進行的:一是學生的自主音樂學習需要;二是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三是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四是學生的音樂文化理解。顯然,這四個方面對于日常的音樂教學來說,還是一個較上位的認識的,習慣了在應試情境下進行簡單的聲樂(器樂很少)教學的初中音樂課堂,對于這四者的滲透應當說是比較少的。而這也正是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背景。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以為音樂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考慮這樣幾個問題:其一,學生的自主音樂學習需要如何激活?筆者以為這里要區分學生的學習壓力釋放需要與真正的音樂學習需要之間的差異。很多時候初中學生喜歡音樂課,并不是因為喜歡音樂,而只是希望通過音樂課的時間來釋放學習壓力。其二,音樂實踐能力如何切實得到培養?這是音樂學習的重點,初中階段的音樂實踐能力主要是指音樂表達與表現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與審美、創造與想象、交流與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肯定來自實踐,而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實踐主要就是音樂知識的學習過程。其三,音樂情感體驗如何生成?研究表明,情感體驗在音樂學習中有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兩種,前者指向音樂感知,后者指向音樂表象與聯想,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較發達的階段,這是可以感知音樂、構建表象、發揮聯想的重要階段[1]。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音樂情感體驗需要依據具體的音樂知識教學來進行,也就是這一點與上一點應當是有緊密聯系的。其四,音樂文化理解的形成。這是一種較高的音樂教學層次,也是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表現。當音樂能夠舒緩學生身心,引導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音樂的時候,就是核心素養形成的時候。
音樂是特殊的生活符號,初中階段的音樂學習在指向核心素養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音符來構建音樂知識并在其基礎上生成素養。
顯然,上述這些問題與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相關,而信息技術在此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發揮的支撐作用,關鍵在于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尋找到信息技術使用的最佳時機,然后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到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去,進而促進音樂核心素養培育的四個方面中的某一或某幾方面,這才是信息技術支撐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思路[2]。具體的通過下面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教學蘇少版初中音樂八年級上冊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當下的初中學生雖然遠離了田野,但信息技術卻可以彌補學生的生活經驗的不足,從而為學生構建出一個體驗自然、漫步田野的表象。具體的做法是:借助于多媒體(筆者所在學校配備的是帶有操作系統的觸摸式一體機),給學生呈現視覺與聽覺兩個維度的刺激,如一望無際的田野、生機勃勃的綠色植物、充滿希望的勞動人民,同時加上清脆明亮的歌曲——此時以伴曲的形式出現,以不影響學生的視覺信息接收。這里還可以借助于Gold wave軟件對音頻進行處理,以強化音樂中的節奏。這樣可以引發學生聽覺上的共鳴,從而讓學生在潛意識當中更快地接納這一曲子。
再以《江河大地》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峽的孩子愛三峽》的學唱與《黃河船夫曲》等三首曲子的欣賞等。教學中的困難在于讓初中學生悅納這樣的曲子,而要打動學生,信息技術依然可以充分發揮作用。首先可以借助于網絡,給學生介紹三峽地區的優美風光——這種利用信息技術呈現視覺信息的方式與課件還不相同,學生對網絡的親近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接受這一方式呈現的信息,而與歌曲背景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也可以真正從學生的認知角度拉近學生情感與所學歌曲的距離,因此可以說,信息技術在這里充分發揮了支撐學生認知的作用。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給學生更強烈的音樂信息的刺激,比如說在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時,可以借助于Cubase軟件制作一個具有一定互動性的素材,這樣讓學生可以在聽的過程中用“WU”的聲音跟著節拍去輕聲地哼唱。這種先節奏旋律后歌詞的教學方式,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能夠更好地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同,進而上升為音樂知識的構建與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這些教學實例中,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是有效的,因為信息技術的參與,學生的音樂學習主動性被激活,學生的音樂情感在信息技術的刺激下有效生成,音樂文化理解也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筆者以為這樣的教學是有效的。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是建造空中樓閣,而是在音樂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音樂教學主要還是以音樂實踐為主,需要學生在音樂知識的積累中,在歌曲的演唱中,通過直接信息與間接信息的刺激來激活學生的音樂想象,從而在學生的思維中生成一個立體而非單一、形象而非抽象的音樂形象。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音樂教學指向。
顯然,已有的實踐表明,初中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離不開信息技術的作用的。信息技術作用發揮的機制,其實也就在于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有效的刺激,而這種刺激又是其他手段所無法替代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一定不是簡單的聲、光、電的堆砌,一定要切合音樂學習的需要,要與音樂知識形成有效的聯系,要在學生構建音樂想象的過程中尋找信息技術的介入時機,這樣信息技術才能真正發揮其支撐作用。
筆者在實踐中還有一點發現,那就是當信息技術所代表的教學手段與學生的音樂學習相聯系時,不能過于強調教學手段的形式,只有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忽視信息技術的外部特征,而感覺就是這些教學手段促進了自己的音樂學習時,指向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才會發生。這就意味著信息技術在對音樂核心素養提供支撐作用的時候,更多的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而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把握的時候,就須明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與信息技術的主從關系。
總之,初中音樂教學目標是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的,而手段則是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有此辯證關系存在,音樂教學就一定能行走在核心素養培育的大道上。
[1]蔣欽華.課堂教學中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2):115-116.
[2]徐小兵,徐愛芝.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