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清
什么是教學智慧呢?教學智慧在《教育大辭典》中被定義為“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境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教學智慧是一種關心學生發展的教學品質,是一種駕馭課堂生活的教學藝術,是一種引領對話生成的教學行為,也是一種展現個性風采的教學標志。
信息技術新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也就是提升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信息技術教師要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質。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智慧教學,涉及到教學資源的準備、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任務的設計等幾個方面的智慧。
一、準備教學資源的智慧
教學資源是擴展的教材,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教學一線的教師可以從教參、輔助光盤、培訓資料等處獲得有關的教學資源,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和組合,這樣有利于實現教學的統一性和有效性。然而隨著新課程、新教材的推出,配套的教學資源少之又少,需要教師自行備課、收集、制作。設計制作教學資源要花很大的精力,有些教師會望而退步,寄希望于擁有大量信息的互聯網,試圖通過任務設定、開放網絡,引導學生從浩瀚的網絡信息中尋找合適的資源進行學習、研究,從而完成任務,獲得知識,鍛煉技能。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效率低下,首先,這樣的資料網上未必有,或者雖然網上有但學生未必能找到,又或者找到的資料未必能說明問題。其次,網上的信息實在太多,它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學生上網時隨意性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學生如果不能正確對待網上的干擾信息,就會分散注意力,最終完成不了預定的學習目標。所以教學資源是否充分有效,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一般來講,適用于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資源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學生在操作實踐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素材文件。教師需要考慮提供多少素材給學生,而且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時還要提供半成品素材以降低操作難度(即已經加工了一半,留白的地方就是利用本節課或本單元所學的內容能夠解決的)。第二種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幫助文件,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利用幫助文件來解決問題。目前用得比較多的幫助文件有兩種制作方式,一種是動態的,即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以動畫的形式錄制下來,另一種是靜態的,即把問題以圖片加上文字說明的形式放在幫助文件中,讓學生在需要時觀看。第三種是在線測試系統。它以選擇題的形式檢查常識概念類的知識;與操作技能有關的,則將操作過程分成幾個步驟,由操作者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這樣,在課堂結束前讓學生花2~3分鐘時間做個自我測驗,提交后立刻有成績反饋,從而使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利用各題的在線解答幫助系統進行再學習,起到拾遺補缺的效果,保證了當堂內容當堂解決。
有了適宜的資源,教學活動就有了切入點,就能保證教與學的有效性。資料的提供形式也有許多種,可以通過網絡共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如蘇亞星、極域等)進行發送,當然最好是在教學網站平臺上建立鏈接,由學生操作下載,具體可根據資料容量及網絡情況而定。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智慧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
1.情境的分類
教學情境可分為體驗型情境、任務型情境和道德兩難情境。
“體驗型情境”是指信息技術在社會、科技、生活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應用實例以及這些應用產生的效果。它通過組織學生體驗信息技術魅力,激發學生興趣。
“任務型情境”是指蘊含著探究性問題或實踐要求的、高度真實的任務背景。它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思考問題,進而產生探究欲望。
“道德兩難情境”是指蘊含著價值觀沖突、道德兩難選擇、觀點矛盾等的社會實踐情境。這種情境是有效激發學生深層次思考、多視角討論相關社會問題的最佳途徑。
2.注意事項
情境應能引發學生學習、探究技術奧秘的“間接興趣”,盡量展示信息技術的魅力,與本課的教學內容高度關聯,盡量滲透一定的社會價值,避免單純為了感官刺激的情境體驗。情境的長短要適度,保證學生“進得去,出得來”。
三、設計教學任務的智慧
教師根據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一個個實際任務,讓學生在協作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方法與技能。設計任務時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切合學生興趣和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并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1.什么樣的任務或問題是好任務、好問題
任務或問題應密切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如做各地文化特色介紹、策劃旅游方案、組織學科學習或課題研究等與所學知識技能要具有內在聯系,別跑題或離題太遠,還要能激發學生高水平思維或認知,避免設置通過簡單的信息復制和粘貼即可完成的任務。
2.任務或問題該如何提
任務或問題要明確,可操作性要強。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多個任務或問題以供選擇(技術要求要統一),允許學生自選任務或問題。過大的任務可分解為先后銜接的任務鏈或問題鏈,逐步提高難度,“門檻低、坡度緩”。
3.需要講解時,教師怎么講
教師進行必要講解時,應注意做到“講練結合、收放有度”,讓學生在教師的支持下自己去操作和實踐,不能用“講”取代學生的操作。教師對操作命令和步驟的講解要適可而止,給學生留出合適的探究和嘗試空間,防止學生亦步亦趨地模仿。教師要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思考,避免教師自說自話,或者教師心里其實已經有正確答案,只是通過一些“假問題”誘導學生說出(而不是思考出)正確答案。
要建構智慧課堂,除了做好以上幾個方面外,還涉及到其他多個方面,如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評價的跟進、偶發事件的處理等。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做有心人,細心體會、感悟教育現象,從中總結、積累、消化和吸收有益的東西,就可以形成和豐富自己的教學智慧,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得失,就能不斷增長自己的教學智慧,從而構建高效智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