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要使課堂成為有效課堂,我們必須做好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后反思這三個環節。本文從這三方面闡述了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性的途徑。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反思
怎樣的課堂才算有效課堂?要使課堂成為有效課堂,我們必須做好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后反思這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只有把這些都做好了,才能使課堂成為有效課堂。
一、精心設計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前提
1.定位三維目標,注重目標融合。要在課堂上實現三維目標的融合,則載體是什么呢?筆者覺得載體可以是一些層層遞進的變式問題鏈。例如,在上《平面向量復習》時,筆者先提出問題一:
“若C為AB中點,則如何用與表示?”學生容易得到=+。此后筆者再提出問題一的變式問題二:“若C在AB上,且AC:BC=x:y,則如何用與表示?”學生易看出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一樣的,因此容易得到=+。最后筆者再提出問題三:“這兩個問題有何聯系?”學生一下就說出問題二是問題一的推廣,問題一是問題二的特例。在解決上面兩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既學會了一個重要的知識,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了知識的演繹與推廣,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了成就感,從而提高了學習興趣。
2.認真分析學情,把握教學容量。筆者上《平面向量的數乘運算及其幾何意義》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塊內容預計上一個課時,教學內容較多,涉及數乘運算的概念與運算律、用向量表示圖形關系,平面向量的共線定理及其應用。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都是成績中下的普通班,學生的基礎一般,理解力偏弱,因此既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確實是一件難事。為此筆者預先規劃好每塊內容的時間。
二、開展有序的數學活動是構建有效課堂的核心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
1.強化學生主體,構建和諧關系。筆者給高一新生上第一節數學課時,讓學生提提他們對筆者要求。他們要求筆者“上課要幽默風趣、不要拖堂、作業不要太多、不要不管成績差的學生”等等。筆者當著學生的面把這些要求記在了數學課本上,并向學生承諾會努力做到,如果沒有做到,希望學生提醒筆者。之后,筆者提了幾點對他們的要求:上課要認真,不能開小差、作業要按時完成等。通過與學生互提要求,使學生覺得他們是課堂的主人。這拉近了筆者與學生的距離,建立與學生間的平等和諧的關系,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打好了基礎。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情景需要注意以下問題:教學情景應與教學內容有實質性聯系,否則就只是在課程內容外面裹了一層“糖衣”;教學情景應該是感性的、形象的,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促進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教學情景中問題的難易度要適合全班同學的認知水平,以保證大多數同學在課堂上處于思維狀態;教師要在創設的教學情景融入情感,才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精神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
3.捕捉精彩生成,提高生成質量。面對課堂上的突發問題,教師要依靠敏銳的捕捉能力,并隨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于有價值的“突發問題”加以引導,巧妙利用,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尋求教學的新的平衡,使整個教學過程從有序(預設),到無序(生成),再到有序(采取相應的對策)。
4.布置分層作業,及時反饋錯誤。作業可以分為下列幾類由易到難的作業層次:課堂例題的簡單變式、基礎訓練作業、拓展提高作業等,使學生在解決這幾類作業的過程鞏固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能力。批改好作業后要及時反饋給學生,因為作業可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對錯題的再思考可以糾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錯誤理解。因此,及時批改和反饋作業可以促進有效課堂的生成。例如,筆者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都強調學生將解題時的草稿直接打在作業本或試卷上,因為這些草稿直接反應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與解題過程。當學生的解題發生錯誤時,通過草稿筆者能看出錯誤原因。比如有一位學生在做解三角形題目時,都是將三角形看成直角三角形來列式的,還有學生記混了30°的正弦值與余弦值。發現錯誤后筆者馬上將這些錯誤反饋給學生,這樣可以糾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錯誤理解。
三、進行課后反思是有效課堂的升華
筆者至今對自己上的一節《拋物線的標準方程》難以忘懷。在講拋物線方程前,筆者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你們知道趙洲橋嗎?想不想看看?”同學們回答:“想……”筆者馬上打出趙洲橋的圖片,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筆者暗喜。但這節課的發展卻令筆者大跌眼鏡,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感覺這節課乏味。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跟我原先預想的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有天壤之別啊。課后,筆者仔細回想了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首先是趙洲橋的圖片+知識新授,其次是趙洲橋的圖片+例題,再次是趙洲橋的圖片+鞏固練習,最后還是趙洲橋的圖片+總結。筆者所謂的“情境”除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作用呢?由此筆者反思: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逢課必需“情境引入”嗎?通過反思,筆者認為“情境”創設至少有一個基本原則: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如果情境創設不能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如果情境創設不是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甚至是虛構的情境,這樣的情境寧可不要。對于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講解。我們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我們需要一個“求真”的教學情境。對這節課的反思使筆者明白什么時候才需要創設情景。
總之,只有做好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后反思這三個環節,才能將數學課堂變成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寧連華.數學探究學習的特點及其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5.14(4)
[2]鄔蔭睫.《對高中數學課堂教與學的幾點思考》考試周刊,2013年第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