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波
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托馬斯·彼得曾說過:“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期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狀和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對組織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這種精神力量在企業中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其一旦形成,就會大大提高員工主動承擔責任的自覺性,從而主動融入企業,推動企業的發展。
中央企業作為國之命脈,在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的反映時代要求、具有行業特征的先進企業文化伴隨國家建設的進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央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公司內部、員工隊伍中的價值觀多元化特征日益明顯,經濟下行壓力、市場供需變化使員工的思想更加活躍,利益調整更加困難,一些深層次矛盾更加凸顯。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制度和機制的變革,更需要認真研究人的精神和思想觀念,有必要對現有文化體系進行再梳理、再完善、再升級、再提升,并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企業文化體系的發展具有傳承歷史、牽引未來的作用。中央企業在不同歷史時期積淀形成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比如中石油的大慶精神,在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艱苦環境和激情歲月里形成,包括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科學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與時代脈搏相呼應,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傳承、創新發展。比如神華神東煤炭集團經過30年的發展建設形成的創領文化,既是歷史文化積淀的傳承,也是神東走向未來的旗幟、永續發展的動力。“艱苦奮斗、開拓務實、爭創一流”的神東精神1991年提出,伴隨戰略調整和體制的變革正式孕育形成,不斷豐富完善。不論時代如何變、生活工作條件如何變,神東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永遠不能變,永遠要保持知難而進、百折不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的精神,一代接一代不斷發揚光大。“開拓務實”是神東人始終秉承的可貴品質。敢為人先,不是異想天開,而是科學的實踐。以務實的態度想問題、辦事情、干工作,既遵循客觀規律,有所發明,又腳踏實地,有所創造。“爭創一流”是動態的創建過程。從20多年前確立了“奮戰十年,爭創一流,建設具有特色的國內一流現代化能源基地”的戰略目標,到今天“創百年神東,做世界煤炭企業的領跑者”的共同愿景,體現了神東爭創一流的不懈追求,體現了神東人勇于自我挑戰、追求卓越的精神。
企業文化體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總結,不是憑空想象造詞,它孕育、發展、成熟的過程,記錄了一個企業整體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企業建設者對社會理想、人生價值的深層思考,是企業發展壯大極其寶貴的原動力。因此,企業文化體系提升一定要與企業的發展歷史結合起來,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找準變與不變,在傳承中繼承,在改革中創新。
處理好制度規范和文化理念的關系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財富》雜志發榜的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國上榜的中央企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創造過無數第一,有行業第一、中國第一,也有世界第一,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同時伴隨企業的發展壯大,問題也暴露無遺。企業改革進入攻堅期,面臨的諸多難題和制約,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文化與制度不匹配。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文化的落地。筆者曾去華為進行文化考察學習,最大的感受就是制度在文化中的作用。文化傳遞來自于制度,普及傳承靠的是制度杠桿。制度為華為公司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華為公司所有的流程、經營管理體系的建設原則都是以客戶為心。強化踐行“以客戶為中心”,融入干部評價與選拔的關鍵要素,融入關鍵業務流程,納入自我批判主題。“以奮斗者為本”,做好價值分配,機會和待遇向奮斗者傾斜,助奮斗者成就公司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用制度培養優秀企業文化,考核不讓雷鋒吃虧,奉獻者得到合理回報。持續自我批判是基于客戶,持續改進。以價值導向,激勵機制持續牽引員工以客戶為中心,堅持艱苦奮斗。
企業文化是個系統工程,絕不是做好哪一項就有文化。如果公司所倡導的理念與企業激勵機制、決策流程、人力資源、干部管理、各項規章制度所體現的不相吻合,與企業領導層日常的表達不相統一,企業文化出現“融入不夠”“兩張皮”現象就絕非偶然,員工在思想上出問題也屬意料之中。企業文化建設中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企業文化落地是從“高”向“低”,從“公司”向“基層”,事實上文化的落地重要的是相對于文化理念、價值觀而言的制度與行為。制度是文化傳遞的重要保障。企業文化理念體系確定后,最重要的就是進行制度匹配性審查。管理制度要體現管理思想,管理行為要與管理思想一致。因此,企業文化體系提升一定要基于企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處理好“制度”與“文化”的關系,實現制度約束和文化導向協調統一。
處理好好聽、易記與有效管用的關系
實踐是價值活動以及價值關系產生的最根本基礎。實踐決定著價值觀的生成、發展與實現,決定著價值觀的基本指向。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意識,本身就是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企業文化體系的總結與提升必須源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實踐,必須源于企業員工的個人崗位實踐,這是其形成、發展的基礎和基本條件。企業文化提升中,為了有效發揮激勵、約束、導向、輻射等功能,要結合企業和員工實際需要,注重理念體系的動聽、易記、上口,充分地振奮精神、鼓舞士氣,非常必要。但是文化應當具備足夠的實際意義,絕不能是飄在空中的,應當務實管用,在員工思想深處和經營管理過程落地、生根,不斷弘揚、傳承。為此,要廣接地氣,從優秀傳統中去汲取營養,梳理兼顧各方價值需求,在協同中聚集文化共識,以共同的價值理念來激發員工群眾的工作熱情,使員工目標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激勵自覺做出符合企業利益和戰略實現的行為,促進企業戰略的有效落實。即企業文化體系提升一定要基于企業的發展實踐,處理好“好聽、易記”與“管用”的關系,推動文化的轉化、落地、生根。
處理好內生和開放的關系
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不會憑空產生,會有很多因素影響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其形成和發展不僅僅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地域和行業特征的影響,而且要適應客觀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央企業的發展壯大一直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說,其集中反映了如何改變傳統工業形象,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等重大命題。中央企業所傳承、總結提升的理念、精神都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圍繞國家戰略定位,支持戰略實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凝結著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進入“十三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是最大的時代特征。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穩中求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企業面臨著一系列突出困難和嚴峻挑戰。2016年7月4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要盡快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國務院國資委自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后,相繼制定出臺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對國企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國企改革從基礎性改革到關鍵性改革舉措的推出,改革的速度、力度、范圍將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文化作為民族文化在企業中的特殊形態,文化理念的凝練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要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中去汲取營養。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孝老愛親,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永不褪色的價值。企業文化體系提升要一定在處理好“開放”和“內生”的關系,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辯證取舍,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和國企改革的深入不斷吐故納新。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