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是機體局部遭受低溫侵襲引起的組織損傷,多發生于身體的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頰等處,每年冬令時節,老瘡處易于再發。根據凍瘡的程度可分為輕癥、重癥。
輕癥:初期受凍部位皮膚先是變蒼白,有麻木感,然后出現水腫現象,皮膚變成青紫色,形成瘀斑,自覺灼痛、瘙癢,有的局部水腫,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自覺疼痛,微癢,如無感染,則逐漸干枯結成黑痂,不久脫落而愈。
重癥:初期受凍部位皮膚亦是蒼白,冷痛麻木,觸覺喪失,然后出現暗紅、漫腫現象,水皰破后創面呈紫色,出現腐爛或潰爛,甚則損傷肌肉筋骨,常呈干燥黑色壞死狀,患處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繼發嚴重感染時,可伴有寒戰、高熱等全身癥狀。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寒冷侵襲、氣滯血瘀、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組織缺氧所為,當以活血化瘀、溫津散寒、消腫止痛為治,云南白藥有明顯療效。
對早期紅斑型凍瘡,可取云南白藥酊外搽局部,并揉搓至局部發熱,每天3次,連續1周。對未破潰的凍瘡,可將白藥粉劑與黃酒調勻外敷患處,已破潰者將白藥粉劑灑于局部,用消毒紗布包扎,每日1換,連續1周可痊愈。若冬至后每日取云南白藥酊外搽易生凍瘡處,還可預防凍瘡。
(江西 劉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