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銀


摘要:傳統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是從會計的概念入手,注重會計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與完整,并沒有考慮到學習者的知識儲備與思維方式,脫離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識水平狀況,在《會計學原理》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不理想。本文推薦的導入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自覺探討會計學知識的強烈好奇心,把枯燥的理論推導過程轉變成為有趣的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
一、問題的提出
在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會計學原理》課程是該專業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是學生了解會計學的起點?!稌媽W原理》課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中職會計專業的《會計學原理》繼承了大學《會計學原理》課程教育的理論體系,對會計知識的傳遞是按照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和會計學的內存理論體系展開,但是,在中職《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導入方式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有著很大差距。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有一種共同的感受:剛開始學習會計學原理時,學生雖然可以將老師講的理論知識死記硬背下來,但是并未真正理解,這種沒有真正理解的知識幾乎要伴隨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同學往往是在畢業后參加會計工作很長時間后才對《會計學原理》恍然大悟!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認為問題出在《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上?,F有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是從會計的概念入手,注重會計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與完整,并沒有考慮到學習者的知識儲備與思維方式,脫離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識水平狀況,在《會計學原理》教學實踐中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二、傳統《會計學原理》的教學導入方式
目前使用的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材中,《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往往是從會計的概念開始學習,然后介紹會計的職能、會計的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的概念又可分為信息論下的會計概念和工具論下的會計概論,會計的職能可分為基本職能及其它職能,基本職能又包括核算職能與監督。有些教材還會將現代管理會計職能中的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及分析職能也作為會計職能加以介紹。會計的對象是根據企業類型及其資金的循環與周轉,總結會計的對象為企業的資金運動,會計對象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會計的六大要素。傳統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程序可以以圖1:
三、傳統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新概念的出現過于集中,不利于學生對會計學的快速入門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傳統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在向會計專業新生介紹一種全新的會計學時,新概念的出現過于集中,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里,就要向學生介紹十多個新概念,給學生的感覺是第一個概念還沒有真正理解,就又出現了下一個新的概念,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讓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每一個概念的實質,也不利于新概念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多數學生在學完這節課程后,并不能像會計教師想象的那樣,認識并理解會計學基本概念,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對會計學原理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恰恰相反,由于新概念的集中出現已經讓多數學生對會計學原理的學習感到了迷茫。
(二)只有理論框架,缺乏實際案例
傳統的《會計學原理》導入方式注重會計學理論體系的完整,為了介紹這些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在教材講解過程中,更多是的以邏輯分析為主,從概念推導概念,從理論推導理論,缺乏與之配套的實例。如:在會計學原理中,在分析了“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資金運動”之后,并沒有很好的實例來展示會計的對象與企業資金運動之間的關系,更是沒有好的方法來說明會計的對象與會計要素之間的聯系。這種教學引導方法過于注重理論推導,沒有令人信服的事例加以說明,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專學生而言,這些理論推導是難以理解的,很難讓初學會計專業的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
(三)沒有注意教育對象的基本素質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主要來自于初中畢業生,對于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來說,要求其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不現實的。這些學生還不善于進行較為嚴密的邏輯推理,他們更多的知識來自感知或形象思維。他們對企業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對企業的資金運動過程更是一無所知,他們的知識儲備還不足以理解“會計職能”、“會計對象”、“會計要素”等會計學的重要理論基礎。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傳統的會計學原理的以理論推導為主的教學導入方式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對中職學生缺乏吸引力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主要來自于中招考試中沒能考上高中的那部分學生,這些學生中多數學生中考成績不佳。成績不佳并不是他們存在什么智力問題,也不是因為他們在初中階段過于松懈或努力不夠,而是他們不適應初中階段的應試教育。初中階段的應試教育并不能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不愿意進行死記硬背,但對于參與實踐活動有著較高的興趣,而初中階段的應試教育卻不能給予他們實踐的機會,這是多數學生中考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這樣的學生構成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主體,對于這些更加熱衷于實踐活動的學生,傳統教學導入方式從理論到理論的教學方法很難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很多學生在初學《會計學原理》時都無法提起學習興趣,這正是傳統的《會計學原理》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四、本文推薦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導入方式
通過多年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通過運用以現實生活為導向的實例教學方法,讓學生模擬經濟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從會計報表入手,引入《會計學原理》中的會計要素概念。改革后的導入方式,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自覺探討會計學知識的強烈好奇心,把枯燥的理論推導過程轉變成為有趣的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具體的導入方式程序如圖2:
在會計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設問開始。首先提出“如果你是企業的投資人,你是企業的老板,你最關注企業的什么情況?”。經過學生的討論,很多學生會把答案集中在“企業賺錢或賠錢”的問題上。接下來教師可以將“企業賺錢或賠錢”的問題總結為一個企業的經營成果問題,而了解一個企業經營成果的最佳途徑就是查看企業的利潤表,就像要了解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只需要看一看他的成績單便一目了然。利潤表反映了一個企業一定時期的收入狀況,費用水平以及利潤或虧損的情況,通過分析利潤表,可以引出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三要素:收入、費用、利潤。
其次,教師可以提出“如果你是企業的債權人,你是企業的債主,你最關注企業的什么情況?”。經過學生的討論,學生們會把答案集中在“企業能不能如期還債”的問題上來。教師可以將“企業能不能如期還債”的問題總結為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問題,而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可以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反映了一個資產規模、負債狀況及所有者權益構成信息,可以通過比較資產的規模與負債比例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的好與差,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如何。通過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可以引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三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在上述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個企業的簡化報表為例進行講解與引導,讓學生以實際案例為依據進行討論。經過學生的分析與討論,多數學生可以得出與教師相同的結論。教師可以邊引導學生討論,邊總結會計要素間的關系,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實現了《會計學原理》的導入,讓學生認識了《會計學原理》中最重要的“會計要素”的含義,為進一步學習《會計學原理》中的其它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種以生活案例導入會計學基本概念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探討《會計學原理》基本概念的積極性,在《會計學原理》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呂晨,劉紅宇.會計語言論--會計學原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會計,2014(1):70-72.
[2]周艷艷.《會計學原理》教學方法的探討[J].現代企業教育,2011(18):125-126.
[3]吳昊旻,王江麗.會計學原理教學方法探析[J]. 財會月刊(B綜合),2005(4):75-76.
[4]劉建勝.在會計學原理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研究[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3(2):100-101.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經濟學校)